当前位置: 首页> 表彰奖励

【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杭共存、罗仲春、罗英琪

发布时间:2022-09-19 点击量:2109

杭共存,男,汉族,195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陕西省名中医。曾任陕西省榆林市中医医院书记,现任陕西省老科协医卫分会榆林分会副会长。

他是国家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第三批陕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陕西省榆林市杭氏脾胃病流派第五代传承人。

他从医50余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临床上印证检验,不断完善,形成了独特的临床特色。对内外妇儿疾病均有建树,尤其擅长脾胃病。

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广大患者的尊敬和好评,退休后返聘到榆林市中医医院,担任老科协医卫分会榆林分会副会长,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榆林市中医药人才多名,为榆林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增强区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半个世纪,孜孜不倦,奋战在医疗一线。

50年来,从青涩年华到双鬓华发,他把蓬勃的青年、深沉的中年和桑榆情深的爱心,全都献给了医疗事业和榆林人民。他退休后,又被返聘回医院,依然孜孜不倦奋战在医疗一线。

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广大患者的尊敬和好评。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贫富,他都一律平等对待,不推托,不摆架子,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患者。

他视病人为亲人,耐心倾听、细心观察、亲切交谈,常常换位思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和每位患者都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患者们总能在看病之后感觉心情愉悦,带着满意而归。在就诊过程中如遇病人钱不够,常常慷慨解囊,让病人尽早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他医术精湛,在诊疗中还尽量开便宜的药,还能把病人看好。“看病不一定需要贵的药。”他开的药方都是常见的普通中草药,这些方子虽然价格低廉但是疗效显著。“价格低的药能把病治好,为什么要用贵的药?医生就应该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

2021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他的门诊病人仍达14233人次。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比如榆林市中医药协会义诊、老医协送医送健康帮扶活动、榆林市中医医院医疗扶贫义诊活动等,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二是整理、挖掘、总结,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

他在继承了家学、李东垣等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经不断地整理、挖掘、总结,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肝胆脾胃同治,他把肝胆脾胃看做一个整体,针对肝胆、脾胃病的共同病理病机,结合古今医学家的有关认识和经验,提出肝胆脾胃可同治的观点。

他重视疏通中气。通则泰,滞则痞,通则阳升阴降,气血流通,百病可去。他重视扶阳除湿。寒湿之邪易损伤阳气,故扶阳除湿才能清阳上升,机体功能恢复正常。他重视情志对脾胃肝胆的影响,他的学术思想为宣传中医药文化、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他无私地培养榆林市中医业务骨干,如第三批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刘繁荣主任医师、杭再存副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惠桃副主任医师、张广飞副主任医师;榆林市中医医院师带徒有杭亮副主任医师、田慧娟、陈金、李锦娟主治医师;神木市中医医院师带徒有任培峰、王邠美、王会录主治医师。

三是最美银龄奉献老人,用文字留住榆林中医的绚烂和瑰丽。

2008年11月,第三批陕西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9年3月,榆林市首届“十佳中青年中医”;2017年8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2018年9月,陕西省名中医;2018年,杭氏脾胃病流派建设项目传承人。

2018年,他出版《杭氏医学文集》一书并担任主编,该书荣获“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三等奖”。

2020年,他担任榆林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榆林市老科协医药卫生副会长。被评为榆林市“最美银龄奉献老人”,获“老区建设先进个人”,获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

2021年入选“陕西省老科教工作者风采录”一书,2022年成为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罗仲春,男,汉族,193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林业高级工程师。曾任湖南省新宁县林业局总工程师,现任湖南省新宁县老科协副会长、顾问。

他退而不休,充分发挥自己熟悉新宁土壤、气候、植物情况的优势,在为人民服务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

他积极建言献策,建议新宁县委县政府将红豆杉和铁皮石斛作为全县乡村振兴的主打产业。并对基地和农户发展红豆杉、铁皮石斛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他成功引进试种红豆杉,并在新宁全县大面积推广;利用自己掌握的苗木生产技术帮助部分农户脱贫致富;发挥自己特长,为崀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舜皇山申报国家自然保护区作出了很大贡献。

他历经5年,为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收集2670号5万余份高等植物腊叶标本,受到中科院和美国哈佛大学的高度评价。

他退休后发表论文、专著、建言献策:

1. 《新宁植物》2008年9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城镇绿化树种引种指南》2006年3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3. 《铁皮石斛原生态栽培技术》2013年7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4. 《崀山草木情》2016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 《天书—铁皮石斛》2020年4月,中国林业出版社。

2020年12月,《关于设立银杉国家自然公园的建议》被新宁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评为优秀提案。

罗英琪,女,汉族,1950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工会主席,现任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长。

2017年4月,她开始担任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协会第七届秘书长。在此期间,她对承担的社团工作满腔热忱、吃苦耐劳,对老专家、老医务工作者用心用情竭诚服务。特别是在脱贫、振兴乡村战略工作中,她配合会长参与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为在京郊生态涵养项目工作中的老专家送去温馨服务,参与京郊大型义诊咨询。认真完成老卫协日常工作,在平凡的老卫协工作中发挥余热,得到各级领导和会员们的赞扬和充分肯定。

2021年,她所在的团队被授予中国老科协“先进集体”称号,被中宣部等15个部委表彰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

一是热爱学习,不忘初心,紧跟时代不断进取。

她年轻时有过北大荒知青的成长经历,黑土地上的艰苦锻炼铸就了她在退休后对党和国家仍情怀挚热,在党五十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北京老卫协有着30多年的建会史,按照党中央要发挥退休老专家作用的系列精神建会,是北京老卫协历史的光荣传承。随着国家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组织也面临生存并谋求发展的转型期。2017年,北京老卫协换届她担任秘书长,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

她热爱学习,紧跟时代,努力学习电脑办公操作,适应无纸化办公的网络时代,保证了协会办公及各项工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沟通。

她不怕苦,善思考,自觉养成读书看报记笔记的工作习惯,一期期工作简报,一篇篇工作笔记浸透着她的辛勤汗水。

二是自强不息,积极投入脱贫、振兴乡村战略工作。

2018年起,北京老卫协承接了国家卫健委基层健康司“老专家服务基层健康行动”项目、北京市卫健委“低收入村义诊咨询帮扶”和“京医老专家智力支持生态涵养试点项目”,从此开启了北京老卫协人自强不息、紧跟时代,投入到党和国家脱贫、振兴乡村战略的工作中。

在这项任务中,作为老卫协的重要一员,她积极努力尽己所能配合会长完成大量工作。动员、组织、实施以政府帮扶项目为主的各个《工作方案》落地;组织安排符合条件的老专家到各卫生院出诊;赴京郊卫生院与院领导沟通、交流落实项目工作;检查各卫生院为老专家生活起居物品准备的情况;为老专家办理人身意外保险和购置品种齐全的防疫用品;与老专家、授援卫生院签署《老专家智力支持京郊生态涵养区试点项目协议书》工作等等。

2019年和2021年,在老卫协组织的多次京郊大型义诊咨询活动中,她协助会长多方筹措,定计划、定方案,组织人员周密安排,带领老专家、老医务工作骨干到京郊为百姓义诊咨询。从福建到海南、从北京城到远近郊区的数十次的义诊咨询活动,让数万名群众受惠于老专家、老医务工作者的优质诊疗、义诊咨询与健康保健指导,受到各方好评。《中国老年报》等媒体对此项工作进行了报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涵养,就是绿色发展。几年来,在上级主管单位的组织支持下,在她和老卫协人的共同努力下,来自全市各大医院不同临床科室的退休医学专家,组成了一支专业精、技术强、医德好、有情怀、甘奉献的老医药卫生工作者队伍,积极投身到生态涵养区乡村医疗卫生支援工作中去。

她每周拿出固定时间远离家人和舒适的城市生活、放弃社会办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深入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当地医务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为山区百姓送去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为山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出一支高水平、带不走的医疗卫生队伍。

三是平凡岗位,彰显夕阳风采。

在老卫协的日常工作中,她作为秘书长协助会长走访、慰问协会老领导、老专家和生存遇到困难的所属团体会员单位,为会长、常务理事会工作决策、老卫协旗下聚集一支老医务工作者骨干队伍起到凝心聚力的桥梁作用。协会大小文案包括各项工作安排、年度和项目的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年检年报、项目简报、报刊投稿等文字材料的初稿起草,都是她起早贪黑在电脑上认真书写完成。做好文档资料的保管整理,以确保协会工作主要资料的完整。

2018年,她撰写论文——《进行医学科普 十年不辍》,被收入《中国老科协科普论坛论文汇编》。

2018年至2019年,她曾作为北京市卫健委老干部宣讲团成员,到北京各个医院进行关于《传统、家风》的主题宣讲。她以《爸爸读报的身影》为主线,讲述了自己退休后主笔北京妇产医院建院五十五年院史编辑过程的深刻感悟,传播了自己的父亲——一位老报业人员对自己人生做人做事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向广大离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宣传了好传统、好家风,以及她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感人故事。北京电视台《晚晴》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报道。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