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科协奖

【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任兆海、任宝珍、任道义

发布时间:2022-08-16 点击量:751

任兆海,男,汉族,1951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正高级经济师。曾任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大常委会调研员,现任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老科协会长。

他自1971年正式参加工作以来,在基层人民公社党政办公室、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后在县经委、市委政研室经济科等从事经济政策研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相继担任兖州市县级领导工作、济宁市委统战部兼市工商联党部书记、第一副会长等职。

一是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收获荣誉。

他1994年3月,获济宁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6月,济宁市委、市政府年度先进工作者;1995年3月,济宁市年度公务员嘉奖;2004年4月、2005年7月济宁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嘉奖;2005年1月,山东省纪委、省监察厅、省人事厅“五年一次”综合考评先进个人,并记二等功;2014年10 月,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优秀传承人展示奖”;2018年10月,中国(曲阜)教师博物馆“捐展嘉奖”;2019年12月,山东省老科协年度“突出贡献奖”。

他在职期间,曾荣获济宁市科委、市社科联重点课题二等奖2件、三等奖6件,正式出版《初秋文集——兼谈调研与决策》《和谐基层实践说》等3部专业著作。

二是退而不休,乐于奉献,致力老科协。

他退休后,仍遵循党的宗旨,坚持学习,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及老科协工作。

2013年,他与曲师大、上海师大、北师大等高等院校著名儒学专家,协调儒学研发与世界非遗仲尼古琴文化的公益传播,组织市老年大学古琴教学培训等。

荣获市社科联重点课题三等奖。3次参加国家、省非遗博览会,荣获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优秀传承人展示奖”。期间,出版《中国古琴文化四讲》(孔子文化出版社)。

从2010年初,他积极组织参与孔子研究院、《济宁日报社》、中国(曲阜)教师博物馆、济宁市图书馆、济宁医学院图书馆等公益藏馆的筹建,分别获得济宁市图书馆、医学院图书馆、中国(曲阜)教师博物馆等捐展嘉奖(证书)等。

三是党建引领,科技示范,建言献策。

他担任兖州区老科协会长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促会建,以会建强党建”,在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与组织建设的同时,围绕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与中心工作,建言献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多种形势的“三农”活动;注重发挥协会优势,积极参与“一招双引”,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等。

集中精力开展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省、市老科协多项工作提供了现场示范。在他获得年度突出贡献奖的同时,协会也获得了4次省、市老科协年度先进集体等荣誉。

任宝珍,女,汉族,19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山东省农业厅植物保护总站副站长,现任山东省老科协八届常务理事、服务三农专门委员会秘书长。

一是努力坚守农业科技推广一线。

1982年,她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在生物防治、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蝗灾等重大病虫综合治理、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曾先后获得农业部全国蝗虫防治先进工作者、省直机关工委巾帼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被山东省人事厅、农业厅分别记二、三等功各一次。

二是积极开创老科协工作新局面。

她自加入山东省老科协以来,积极参加服务三农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论中国共产党党史。组织大家积极参加全省党史知识竞赛网上答题,在学习党史过程中,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联合农科院老科协举办以“听党话跟党走,再为三农做贡献”为主题的图片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三农专委会主要工作。

重点研究商讨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情况,制定《山东省老科协关于农业创新示范基地管理办法》,为规范管理、促进基地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紧抓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她联合农科院老科协进一步加强创新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是省老科协工作的创新,率先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老科协在全国建立了2处农业科技师范基地,山东省就是其中之一。因而管理好建设好基地,是三农专委会的主要工作。

目前,一方面要对过去已建基地进行复查复验,另一方面组织新基地的申报和现场地审查,确保山东省基地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标准化生产,促进富硒产业稳发展,她组织三农专委会联合山东省农技协富硒专委会和山东省富硒协会,加强管理工作,参与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民按照新制定的标准规范生产,大规模地开展了富硒团标的宣贯科普活动,已有200多家富硒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采用该项标准。继续把富硒农业科技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四是发表论文建言献策收获荣誉。

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主持的《东亚飞蝗连年大发生机制及治理技术研究》《瓜菜病虫持续治理技术研究》《瓜菜“一减双保”安全工程》《出口蔬菜农残控制体系研究》《山东800万亩Bt棉IPM技术参与式推广》获二等奖。

主编了《参与式农民培训》《无公害农产品主要病虫防治技术》《山东农田害虫天敌》《东亚飞蝗持续治理技术研究》《农作物常见病虫害防治》。

参编了《棉铃虫预测预报与综合治理》《山东农业新十大技术》等著作20部,发表论文40余篇。

任道义,男,汉族,1939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林业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曾任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现任甘肃西部枣业研究所所长、甘肃省老科协特邀研究员。

他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为甘肃省农林产业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他长期在甘肃省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和省级林业科研部门工作,获得甘肃省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为地方农林产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他退休后,创办了甘肃西部枣业研究所,筛选出18个良种在全省推广,其中两个品种分获中国国际林博会金奖和优质奖;“旱砂地枣树栽培研究与示范”课题,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编辑出版专著,为发展甘肃省生态枣业提供了产业技术指导。

一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奋战在农林产业科研和科技推广领域。

他退休20多年来,创办了甘肃西部枣业研究所(以下简称枣研所),至今一直奋战在甘肃省农林产业科研和农林科技推广领域。

2003年—2007年,他在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涝池村和白银市火烧沟试栽枣树2050亩,并获得成功,为陇中百万亩旱砂地改造利用、发展生态枣业破题引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推广几年间就发展到10多万亩,成为甘肃省陇中地区富民兴农的生态产业,受到地方各级领导和种植户的高度认可。甘肃省政协、省绿化办、省林业厅、省扶贫办、省科技厅及兰州市领导等,多次到白银市、皋兰县的旱砂枣林考察调研。

他还领导枣研所长期指导甘肃河西地区结合防沙、治沙发展枣树林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时任甘肃省科技厅厅长肯定地说:“搞科研就要向任老那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变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新华社记者林田在皋兰县涝池村采访时,动情地写了首《砂田种枣谣》:“砂田种枣好,废地变成宝;春采枣花蜜,秋收大红枣;枣乡景物美,旅游兴起了;世代受苦人,走上小康道。”

二是自立课题,开荒造地,“红枣大观园”面世。

他主持在兰州市西固区青石台村开荒造地500亩,引种百余个红枣品种,建成了兰州红枣大观园,也是西北地区首家枣树种质资源园圃。该园圃为各地提供良种和技术培训实用人才4000多人(次),兰州市科协在这里召开专题现场会,兰州市在这里举办西固红枣节,甘肃省林业厅在此召开“旱砂枣业发展论坛”,中国科协、国家财政部特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他还多次应邀去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义务指导该地规划建设了“毛乌素红枣大观园——蒙枣第一园”,帮助组建毛乌素枣研所,发展沙地枣林3.6万亩。

枣研所还自立课题、自主投资,坚持8年完成“旱砂地枣树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课题,经专家鉴定,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研制的枣芽绿茶获国家发明专利。

三是撰写论文,建言献策,为决策咨询贡献智慧。

他总结科研和科技推广经验,先后撰写了《一个大有希望的生态富民产业——皋兰县发展十万亩旱砂枣林的调研》《关于建设河西沙区枣业经济带的调研报告》《旱砂枣业发展报告》《综合利用枣林资源,做强做大枣业经济》《旱砂地利用的一条新路——皋兰发展砂田枣园的启示》《沙区枣业大有可为——关于建设河西沙区枣业经济带的调研报告”》等多篇专业论文。在报纸刊物发表,为相关部门决策咨询、建言献策。

四是创“陇上红薯神话”,市民“菜篮子”农民“钱袋子”双丰收。

红薯(甘薯)是我国第四大栽培作物,陇上历来不种红薯。他主持的枣研所,从2010年以来,先后在兰州市的青石台村、涝池村、青白石、青城,定西的鸡川等村镇试种红薯获得成功,其薯块,薯叶亩产上万斤,产值近万元。

他开辟了陇上种薯的先河,丰富了市民“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

五是光荣在党五十年,辛勤耕耘,硕果累累。

他引种栽培的“大王枣”品牌,2011年获第二届中国国际林产博览会金奖,“七月鲜”品牌获优质产品奖。

“枣树芽叶绿茶的制备方法”,获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

他的专著《绿色之梦》《甘肃枣业》《沙地枣业》已正式出版发行;他撰写的《陇上甘薯》专著即将付印。

多年来,由于他科研和科技推广业绩突出,分别获得全国科普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优秀林业科技工作者、中国新闻出版社中流砥柱奖、兰州市绿化奖等荣誉称号和兰州市好人明星奖杯。

2021年,他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他领导的枣研所,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2005年1月8日《科技日报》,以题为“退休老人出奇招,砂田里种红枣——任道义为旱砂田改造利用创出新路”,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2005年11月4日,新华社甘肃分社、省委办公厅《甘肃内参》报道——“发展枣业为50万亩砂田利用找到出路”;
2008年10月27日《甘肃日报》报道——“我省砂田枣树栽培技术国内领先”;
2013年11月25日,甘肃省委绿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绿化通报》发表“任道义的枣业梦实现了”;
2019年7月,《甘肃农业》发表“从红枣老人到红薯老人”的专题报道;
2021年10月18日,《甘肃科技报》以“让红薯走进千家万户”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