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老科协奖

【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严清华、杜可林、李昆

发布时间:2022-08-22 点击量:769

严清华,男,汉族,1953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曾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及金土地农地、农机和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现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黄金村农业技术协会会长、黄金村软米协会会长。

他退休转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后,仍以创新的理念孜孜不倦地指导村民科学种田,坚持以一粒米致富一个村,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获江苏省老科协科技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当选江苏省“十四”届党代表,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省最美基层干部、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一是以工匠精神精耕软米产业,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2008年,他引领村集体组建农民合作社种植软米,创建品牌,拓宽加工,获得了中国好大米金奖,全国粮油示范加工企业、江苏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实现了茅山老区的贫困村精准脱贫,村集体年收入从2万元增加到4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0.17万元增加到3.48万元,集体固定资产从9万元增加到6800万元。

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近3000户农户种植软米4400亩,帮助156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他倾情苏陕协作发展,为安康市镇村干部传授脱贫经验,帮助陕西省石泉县良田村、宁陕县海棠园村建立软米产业基地,建成良田村稻米加工厂,68户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二是创建全国文明村、示范村,创新模式成效显著。

他带领村民筑路修桥,平田治水,整治环境,修复生态,种菇养兔,栽桑养蚕,精耕软米,创办了农地、农机、有机稻米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厂,将地处偏僻的省级贫困村,建成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示范合作社。

他创办了劳模工作室,帮带了56名青年干部和26名农机手;创新了标准化稻种浸泡池、臭氧水杀毒浸种、水稻暗化催芽、托盘转运;提炼了稻鸭共作精准管理方法,开展软米品种提纯复壮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获得政府科技进步奖。

他带头运用无人机植保、水稻机插覆膜一体化除草技术,有效实现了绿色循环生产和降低了生产成本;改进并优化了水稻烘干进粮出粮和仓储装置,为群众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储、代加工服务,以优粮优储保障市场供应。

他创立了黄金村软米商标,获得了包装设计7项专利;编写了有机、绿色水稻生产操作规程,全面实施标准化清洁生产。

他记录了300多万字的工作和民情日记;编写了村干部十大工作方法和合作社典型案例;创建了常州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应邀到省内外开展工作经验交流100多场,受听人数3万余人。

三是退而不休,建言献策,硕果累累。

他撰写了《农村基层干部十大工作方法》《村干部为民服务三字经》《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实践与探索》《村干部为民服务学会八项基本功》体会文章。

他主持申报了黄金村软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编写《党旗映红致富路,不忘初心•引领村级发展》教案。

他撰写了《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繁荣发展的建议》《新农村要有新农民》《农村没有青年还有什么未来》《思路决定出路》《村集体领办合作社 村民走上康庄大道》调研文章。

他起草制定了软米水稻有机、绿色种植技术操作规程;发芽糙米生产技术规程;黄金村软米粉系列产品加工技术规程。

他荣获金坛区人民政府软米水稻品种提纯复壮科学技术三等奖。申请获得国家专利局5项产品外包装设计专利。

杜可林,男,汉族,195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政协副主席,现任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老科协会长。

他退休以来,一直热心科学普及事业。作为会长,他带领黄山市黄山区老科协,以党建促会建上有新成绩、科学普及上有新手段、决策咨询上有新突破、推动科技为民服务上有新进展、科协工作上有新举措、协会各项建设有新气象。他领导的老科协初步形成“以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以活动为载体”的新局面,为黄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黄山市黄山区老科协先后被省、市老科协评为先进集体。

一是积极开展科普活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他带领协会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老科技工作者专长,成立黄山区老科协科普演讲报告团,积极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在乡镇到田间、奔田头开展科普宣传、演讲、报告、讲座等活动,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提升农民农业生产科技水平。

他倡导和指导黄山区第二中学,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技教育核心思路,积极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发挥科技文化节、科普宣传周、科技竞赛周、科普夏令营等传统科技特色项目优势,积极开拓创新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小制作、科普绘画、科学小论文等科技特色品牌项目,全面提高师生科技素质,影响带动了周边11所农村中学科普活动。

他还邀请了中国老科协科普报告团成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吴瑞华研究员,为黄山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师生作了心理学科普专题报告,特别是对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心理发展进行疏导,让大家了解到心理学知识,通过深入思考发现其中规律,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对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也都起到一定启迪作用。

在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健康行”科普与义诊系列活动来黄山区期间,他邀请了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内科专家张志寿作题为《医生的服务思维与工作技巧》的科普报告,普外科专家、原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副院长叶尔强作了题为《基层临床医生需要了解的几个新知识点》的报告,全区基层卫生院医生认真聆听、反响热烈,受到了一致好评。

二是找准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为厘清诗人李白来黄山的行程路径和因果关系,挖掘李白文化在黄山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促进黄山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他主持召开了“李白与东黄山传统文化”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邀请省里著名专家学者现场考证和点评,基本证实了李白在唐乾元二年到访了东黄山,并留下了诗歌和谱序。这对研究李白与黄山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是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必将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增添有价值的内涵。

为进一步发挥老科协人才和智能优势,抓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建务实之言,献有用之策,当好“智囊”和参谋助手,他组织开展了“民宿旅游发展现状调研”。

黄山区近年来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优厚的旅游资源发展民宿旅游,调研围绕民宿规范化、特色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总目标,引导和推动旅游民宿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撰写的《发展民宿旅游,助力全域旅游》的调研报告获安徽省老科协科学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

组织开展了“凤还巢”企业课题的专题调研,全面了解黄山区在外打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现状,深入分析区返乡人员创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为加强“凤还巢”企业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三是以党建促会建,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抓好党建创新发展,强化政治引领。为更好组织开展党内活动,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党员思想教育,推进老科协工作,他提出成立了黄山区老科协功能性党支部,党员按照“三不变”的原则,即:管理单位隶属不变、党组织关系不变、党费上缴渠道不变,参加党支部组织的各类活动,努力构建以“党建带会建,党建会建共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以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以活动为载体”的新局面,为黄山区老科协持续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定的思想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

组织建设有突破、有创新,他担任会长以来把热爱与热心于老科协工作、有专业技术特长、能发挥骨干作用的会员选进老科协班子。在发展新会员方面,解放思想,打破年龄的限制,吸收一部分有技术职称和有技术专长的科技人员到老科协队伍,充分发挥其经验和特长,增添了老科协组织的活力。

虽遇新冠疫情干扰,但他克服困难,努力创造条件,尽量去开展工作和活动。组织了中国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健康行”系列活动,诚邀了17位首都著名医院专家,为黄山市老科技工作者提供了疾病诊治、治疗建议、健康指导咨询等服务,同时在黄山区开展大型义诊与科普活动。

他积极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丰富了会员文化生活。每年全国老科技工作者日暨重阳节都组织老科协会员开展文艺联欢活动,传承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的老科技工作者精神。

李昆,男,哈尼族,195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二级研究员,博导,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资源昆虫研究所(现中国林科院高原林业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林业局云南元谋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现任中国林学会灌木分会副会长、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珍贵用材林分会常务理事。

他40余年来致力于发展我国西南地区非木材林产品资源培育、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与防护林营建等方面的研究和示范培训工作。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后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为一名老党员和老科研工作者,他积极服务大局献余热,投身高原林下经济和干热河谷发展,一如既往地为我国高原林业发展发挥余热、奉献力量。

他是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与专著8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1项,编制标准12项,林木良种4个。

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科技培训示范新路子。

他4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发展我国西南地区非木材林产品资源培育、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与防护林营建等方面的研究和示范培训工作,用亲身实践走出一条“做给林农看、带着林农干、帮助林农售、实现林农富”的科技培训示范路子。

他退休后,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为云南省林下资源的培育和干热河谷生态治理积极奉献自己的才智,成为协会“老有所为”的典范。

二是情系偏远贫穷林农,助力地方林下经济发展。

疫情防控关乎生命,复工复产关系生计,结合滇重楼、药用石斛、黄精等林下资源植物物候特征和繁育栽培需要,他在疫情期间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助力地方林下经济发展。

他先后6次到普洱、保山、楚雄等州市的贫困林区,开展林下资源培育技术培训。他对滇重楼、石斛、滇黄精等仿生和设施栽培种植地选址、栽培方法、高效经营管理要点、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等,进行详细讲解,让林农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累计培训林业科技人员和林农300余人,发放技术手册500余份,大幅提高了云南偏远贫穷林区林农,对林下资源植物的繁育栽培技术的感性认识和直观了解。

通过基地参观、现场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发放培训资料、理论学习、集中讨论等方式,让林农了解了林下资源培育技术和发展趋势,培训效果获得了参训学员的一致好评。

三是建言献策,促进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及利用。

他积极为政府部门出谋献策,2021年4月,参与云南省政协开展的“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有效利用”调研活动。

他先后到楚雄、丽江等10余个县市实地考察,与当地发改委、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水务局、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部门进行座谈。

他实地调研各地开展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有效利用工作情况,结合自己40余年在干热河谷从事植被恢复和科研的经验,提交了云南省政协专项调研报告——《转变观念,加速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有效利用”调研报告》,获得了云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他的建议和对干热河谷治理的长期呼吁,也反映在《云南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云南省“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等材料中。

四是发挥余热,奉献力量,笔耕不辍结硕果。

1. 局域种库对云南干热河谷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西部林业科学,2021;

2. 不同种源云南松种子发芽性状与幼苗早期生长[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

3. 红河干热河谷不同植物光合作用及抗逆生理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1;

4.基于Logistic模型的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J].农药,2021;

5. 干热河谷小桐子不同种源的光合生理及生长性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

6. 西南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

7. 红河干热河谷人工恢复植被土壤微生物和酶的变化与土壤营养化学计量的关系[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0;

8.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云南松幼苗生物量与根系形态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

9. 不同地理种源云南松苗期表型性状与生物量比较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

10.《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第二版)》编委,林业出版社,2021;

11. 鼓槌石斛林木良种“云鼓1号”“云鼓2号”、云南省园艺植物新品种云鼓1号(云林园植新登第20210027);

12. LY/T 3180-2020, 干旱干热河谷区退化林地土壤修复技术规程[S];

13. 2021年云南省政协专项调研报告,《转变观念,加速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修复—“金沙江流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有效利用”调研报告》。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