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丁以钿、马琢、万仁芳
丁以钿,男,回族,1938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曾任福州市化工局副局长,现任清有生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技术顾问、福建省老科协轻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他长期从事化工方面的科技管理工作,退休后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全身心投入涉及能源领域的科研和创新中。20多年来,共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发明奖6项,专利26 项,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在治理环境污染等领域潜心科研,表示要不辜负习总书记对老科技工作者的厚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他发现我国能源是短板,于1998年放弃在上海的技术服务高报酬回到福州,专门研究“植物油合成汽车用生物柴油”。并于2001年设点福建龙岩成立“龙岩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国内唯一的年产二万吨“地沟油一步法合成生物柴油工厂”。
2002年,他发明的“一步合成生物柴油工艺”经国家技术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发明“以DYD催化剂为核心的合并酯化、醇解一步法生物柴油工艺”获“国家重点新产品”。
2004年,主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示范”。并于2006年通过科技部验收。
同年,他被邀请为“科技部生物质转化研究中心”技术顾问;福建师范大学校聘教授;南昌大学生物质转化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第65号公告,“一步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被列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鼓励在全国推广。
2007年8月20日20点,“一步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于CCTV-10、 CCTV-9频道的《绿色空间》栏目,以中英两种语言同时播出《中国生物柴油》。
2008年,开发“船舶内燃机调和用生物柴油”,获福建省、福州市优秀新产品。由福建省委主办的《海峡通讯》2008年第6期,刊发专访化工专家、生物柴油专家丁以钿——“激情催化精彩人生”。
2017年,福建省引进“京东方公司”建手机及电视液晶版生产项目。该项目缺“废电子化学品危险液”每年二万吨处理配套工程。由福清发改委推荐出任技术顾问,组建民营企业“福建钰融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配套工程,历时两年完成投产。现成为福建省最大电子危废处理工厂,再生回用率达87%,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019年,在福州软件园组建“福建省老科协轻化专委会活动基地”,以进一步发挥“老有所用,积极作为”。
2019年9月,承“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委托,解决“降低废乳化液危废排放量”专项研究。经研究将废乳化液用于生产“再生润滑油基础油”,并于同年顺利投产。该项目获该公司“科技创新一等奖”;在2019年上海市300多个创新项目中获得第四名。该项成果已在国内同行推广。
他退休后发表论文:
1. 生物柴油在精细化化学品领域的应用《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14(13);1-2 陈登龙、温秀珍、丁以钿、刘五连;
2. 生物柴油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产品质量的探讨《中国油脂》2006.31(9);42-45陈登龙、丁以钿、温秀珍、刘五连;
3. 陈生物柴油高附加值的开发应用——替代脂肪酸或豆油用于醇酸树脂的生产《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6.24(8);35-36陈登龙、丁以钿、温秀珍、刘五连;
4. 废动植物油脂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中国油脂》2007.32(10);72-75龚旌、丁以钿、刘琨、刘五连;
5. 于2005年科技部生物质转化中心召开的 《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发表两篇论文:《废动植物油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技术的研究》丁以钿、叶活动、刘五连;《废动植物油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产品质量探讨》丁以钿、叶活动、刘五连。
他获奖情况:
1. 1979年—1986年历任八年福州市化工学会秘书长、福建省化工学会理事。1982年被评为“中国化工学会积极分子”;
2. 1981年研究成功“离子交换法黄血盐钾新工艺”,解决高纯度、不含钠黄血盐钾生产技术。于中国染料工业发表论文。同年被美国“化学文摘”摘登于CA 95:221347g。该技术解决国内“中国兰”(华兰)颜料出口的难题。于1989年被全国技协评为“全国技协重大成果奖”;
3. 1984年于福州市成立“福州市化学综合利用技术协作队”,担任队长。先后于国内开展化学综合利用项目40多项。该队被评为“中华全国技协标兵队”。1988年3月12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以“他从风雨中走过来”为题做了专访报道。福建省委常委会做出:“报国之心,用武之地,致富之路”的批示。1988年5月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科技兴市天野奖”,并授予“福州市第二十一届劳动模范”称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
4. 1991年到山西阳泉市开展技术咨询及化学综合利用项目,其成效显著,被授予“阳泉市郊区劳动模范”称号;
5. 2004年7月,“生物柴油”被福建省优秀新产品奖评审委员会评为“2003年度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6. 2004年8月—2006年12月承担国家“十五”“生物燃料油技术开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编号:2004BA411B07“利用废动植物油生产生物柴油关键技术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示范”课题负责人。并于2006年12月获科技部验收;
7. 2005年10月28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5年第65号公告中第41项将“一步法”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技术》加以推广;
8. 2008年获榕政综【2008】325号文,“船舶内燃机调和用生物柴油”福州市优秀新产品二等奖;
9. 2009年获得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闽政文【2008】464号文“船舶内燃机调和用生物柴油”福建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
10. 《降低乳化液危废排量》废乳化液用于生产“再生润滑油基础油”项目,获2019年度宝钢包装优秀自主管理成果“一等奖”;宝武集团2019年度环境经营优秀案例;上海科技创新300多个项目获“第四名”。
万仁芳,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东风汽车公司铸造一厂总工程师、东风汽车公司老年科协常务理事、东风汽车公司老年科协铸造一厂分会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铸造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
他从事铸造工作54年,至今未曾停歇。一辈子从事一项专业,一辈子未脱离同一家铸造工厂。他说,有幸参与一家现代化铸造厂从厂址选择、车间设计到全面建成投产、成为全国著名的一流企业的全过程,何其幸也!
他是东风汽车公司铸造一厂这家现代化企业的建设者,也是这家国内著名企业走向辉煌的见证人。
一是退休不退岗,科技攻关热情高。
他于2002年10月退休,旋即被原单位(东风汽车公司铸造一厂)返聘至2006年10月。他开发本田轿车凸轮轴、差速气壳、缸套等铸件国产化批量生产;开发出口到美国的康明斯轴承座等铸件批量生产;协助工厂一些质量攻关工作。
二是拓展知识面,参与非汽车铸件生产技术实践。
他在浙江、江苏、福建等一些非汽车铸件生产厂进行技术服务和质量管理,培训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指导所在铸造厂生产大型厚壁球铁铸件,火车蠕铁制动盘开发,重型卡车蠕铁制动鼓开发,高强度高塑性球铁件生产技术开发等等。
三是积极参与行业学术活动。
他是《铸造》《现代铸铁》《铸造设备研究》等多家杂志的技术顾问。
参与业内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年会,并宣讲论文,解答企业代表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技术咨询。
受聘前往相关企业考察,解答相关问题;推广“四新”技术(高纯生铁、新型球化剂、陶粒砂、旧砂再生技术)等等。
四是笔耕不辍,发表论文、编撰专著。
他退休后,在《铸造》《现代铸铁》《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铸造设备研究》《铸造工业》《今日铸造》等,国内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编撰专著4部。
1.《中国模具设计大典》(第5卷),主编:黄乃瑜、万仁芳、潘宪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2.《中国模具工程大典》(第8分册:铸造工艺装备设计),主编:黄乃瑜、万仁芳、潘宪曾,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3.《砂型铸造设备》,主编:万仁芳,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4.《铸造原辅材实用手册-砂型铸铁分册》,主编:巩济民,副主编:徐人瑞、万仁芳,国家开发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
五是老有所为,硕果显著。
1.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2013年荣获东风汽车公司党委颁发的《老有所为贡献奖》;
3.2014年10月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
4.2014年荣获中国铸造协会颁发的《奉献行业50周年》荣誉证;
5.1984年以来,先后获部、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0多项。
马琢,男,汉族,195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林业局局长、通辽市生态办主任,现任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老科协副会长。
他退休后在老科协这个平台上,无私奉献,心系农牧民,服务“三农”,带领广大农牧业老科技工作者,为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从服务供给侧改革到助力脱贫攻坚,再到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始终在不懈奋斗的路上。
他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系统劳动模范,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老科协先进个人、通辽市老科协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是承载农牧并重发展之梦,大力开展粮改饲示范推广,助力脱贫攻坚。
通辽市农牧业基础较好,一直以来农牧业都是主导产业,但是在农与牧中,更加侧重农业种植。长期以来,广大农民多以玉米种植为主,虽然种植技术和产量逐年都有所提高,但是发展潜力和收入空间有限,而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
他经过潜心研究和深入调研思考,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和牧业应该并重,实现充分结合。他提出“为养而种、种养结合、草当粮种、粮做饲用”的发展思路。在通辽市老科协的协调下,他牵头成立了通辽老科协粮改饲草牧业技术分会,专门开展粮改饲草牧业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并以老科协小科技园建设为抓手,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部门联合,引进京科516等青贮玉米品种,并整株收割打包成青贮草料包,提升饲草品质,实现粗精结合。牛羊食上青贮草料包,大大提高了营养和反刍能力,显著提升了肉奶品质。每种植一亩青贮,养一头牛,可实现增收4000元左右。
从2015年至今,通辽市老科协累计建设粮改饲小科技园1000余个,示范推广青贮玉米新品种40余种,带动全市青贮玉米种植400余万亩,牛羊养殖年存栏1100余万头(只)。成为调整种植业结构、农牧民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
2017年,全国青贮玉米产业大会暨粮改饲示范现场会在通辽市召开,通辽市老科协作为承办单位之一,精心打造了青贮玉米新品种示范园区,为青贮玉米产业及粮改饲产业发展提供了试验和示范样本。
多年来,他常年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深入小科技园种养殖户、全市种养结合示范户,搞培训、送技术、献良策,从青贮种植、收割、打包、喂养、草料包销售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帮扶指导,积极帮助农牧民解决种养殖技术难题和销售瓶颈,为全市粮改饲草牧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服务,逐渐实现了他农牧并重发展的梦想,助推通辽市农牧业发展再攀新高度。
二是开拓林果林下绿色之路,积极推进林果产业发展,助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多年林业、生态工作经历和经验的他,更是深刻理解体会到这个理念。
从2017年以来,他进一步开展林果业科技园建设,成立了通辽老科协林果产业技术分会,示范林果业和林下经济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林下经济互补,打破林果业周期长、见效慢的瓶颈,进一步提高林果产业的经济收入和附加值。
他主推塞外红苹果、欧里等林果品种,与林科院等科研部门联合,开展林果产业培训达200余场次,培训果农3000余人次。经过三年推广,全市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达10余万亩,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更是持续改善了生态。
三是拓宽信息化服务之道,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方式,典型引路提升示范带动作用。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牧民群众,他倡导信息化服务,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时间里,他组织开展线上培训,及时发布科技、科普信息,围绕主导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撑,平均每天都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发布技术指导信息3条以上,并引导专家、技术人员通过快手等平台,录制培训课程,并及时推送到农牧民手中。
他还倡导典型宣传引导,组织当地电视台、日报等媒体记者,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录制,通过现身说法、实践经验,传授成功之道。先后在电视台录制专题节目10余期,在日报刊发专栏文章20余篇,引导广大农牧民通过观看典型、学习典型,共同走向成功致富之道。
四是广献调查研究科学之策,建科学之言献发展之计,为高质量发展服务。
他先后组织开展粮改饲草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林下经济发展调研、林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等专题调研6次,并组织撰写调研报告,呈送给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引起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为党委、政府决策和部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