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突出贡献奖—王国栋
王国栋,男,汉族,1942年10月出生,九三学社,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辽宁省老科协“银领智库研究院”特聘专家。
他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勇于开拓,深入实际。长期从事“超级钢”研究应用,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法,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在中国轧制领域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影响。
一是潜心钻研,致力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他在热轧钢材控轧控冷(TMCP)、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板形控制及轧制过程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薄带连铸基础研究与工业化技术、轧制过程研发平台开发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创新成果。
在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强韧化的研究中,他提出晶粒适度细化、复合强化等学术思想,解决了提高材料抗拉强度、降低屈强比、在现有轧机上加工生产等关键问题;承担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等项目、集成和开发了3500大型中厚板轧机控轧控冷、中厚板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与控制、中厚板生产线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中厚板核心轧制技术,闯出了大型中厚板轧机实现国产化的新路。
他运用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法,进行板带钢板形控制、钢材组织性能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利用轧制过程得到的海量信息,进行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开发以超快速冷却为核心的新一代TMCP工艺,研究热轧钢铁材料在超快速冷却条件下的综合强化机制、工艺技术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实现了钢铁材料性能的全面提升和减量化生产。
他负责开发的现代轧制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在钢铁企业技术中心、研究院等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了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教书育人,走在轧制领域学科前沿。
在研究生培养中,他要求研究生做论文坚持高目标、高起点,在学科前沿进行科学探索,做创新性工作,他的实验室还把学术交流作为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
他秉承“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的原则,将年轻人投入到生产第一线,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成长成熟,在最短时间内由一个仅仅经历家门到校门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业内专家。他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讲,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建立自信,肯定自我,才是受用一辈子的。
他坚持对学生进行多学科交叉教学,从各个不同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为了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时代的发展,实验室的研究生们都掌握了良好的计算机实用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他先后培养博士36人,硕士34人。
三是发挥余热,建言献策论文专著硕果累累。
2015年3月主编《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东北大学RAL成果汇编》,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9年10月主编《中国中厚板轧制技术与装备》,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
他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重大项目。
他获得辽宁省沈阳市科技创新功勋科学家,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宝钢教育奖,辽宁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以钢铁般的意志“鏖战”在钢铁绿色轧制技术的第一线,在轧制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为我国超级钢的开发、生产和应用走在世界前列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