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表彰奖励

【老科协奖】2021年度中国老科协奖—杨冠煌、肖跃成、吴木才

发布时间:2021-11-01 点击量:2688

杨冠煌,男,汉族,193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员。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他1996年退休后,返聘在原单位继续工作。主持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带教一名研究生。2002年7月,承担中国科协的项目《西藏昆虫资源考察》,带领八名中国昆虫学会人员赴西藏考察,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北京房山区蒲洼乡人几百年前就开始养蜂。他倾心帮助蒲洼乡保护中华蜜蜂,教授蜂农提高饲养技术,受到了蒲洼乡广大蜂农的热烈欢迎。为宣传中华蜜蜂的生态价值及悠久历史,他指导蒲洼乡建成200平方米的《中华蜜蜂博物馆》,亲自编写馆中技术展示的文字,并帮助制作昆虫植物标本。对带动房山区养蜂业的发展,宣传保护养殖中蜂的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9年,他应邀赴四川阿坝州了解当地中蜂养殖情况,协助省农牧局在阿坝建立国家级“中华蜜蜂保种场”。在那里他天天深入蜂场,向蜂农传授养蜂知识,解答养蜂中的各种问题。2012年,他协助参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摄制《阿坝中蜂》工作,受到大家的尊敬。2013年,他奔赴云南,协助省养蜂协会调查西部中华蜜蜂资源状况。2014年,受北京老科总邀请赴京郊密云区北庄镇指导中蜂饲养技术,建立中蜂场。还应河北省阜平县农委邀请,为养蜂培训班讲解饲养技术并做现场指导,三百多人参加了培训。2015年,受门头沟区林业站邀请指导雁趐镇中蜂饲养,并在下马鞍村建立50多群的中蜂场。2016年至2019年,受北京农林科学院植保所邀请指导赴密云区石城子镇黄峪口村讲解中蜂饲养技术,并引进阿坝中蜂进行选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了该村养蜂业发展。2021年,受密云区园林局邀请,为养蜂培训班讲授《中蜂饲养技术》课程。

2003年至今,他作为受聘的养蜂顾问,一直坚持不断协助北京市房山区、密云区的养蜂业发展,为保护中华蜜蜂,提高蜂农饲养技术热情服务。

同时,他致力于把一辈子研究的养蜂技术经验著书立说,为了让更多的蜂农、更多的人了解养蜂知识。退休后二十年多年来,他一共出版了10册蜜蜂养殖书籍,其中《中华蜜蜂的保护和利用》一书,获得二十一世纪第二届全国蜂业科技与蜂产业展览大会书籍一等奖。

退休后发表了《中国昆虫资源利用和产业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年)、《中华蜜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蚂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蜂螫与蜂毒》(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昆虫的药用、饲用和养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等多篇论文和专著。

肖跃成,男,汉族,1952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曾任江苏省姜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栽培站站长。

2012年退休后,他始终不忘初心,乐于奉献,把助推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产增效作为第一责任,奋战在服务三农的一线。

2011年他被江苏红旗种业聘为技术顾问后,开始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10年服务历程。红旗种业常年杂交稻制种0.5-0.6万亩,以前母本是水育秧手栽或直播,成本高、用工难,2011年起他开始尝试杂交稻制种母本机插秧。他坚持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赶到育秧基地,掌握播种育秧的每个环节,制定相应技术管理措施,经过努力解决了杂交稻制种母本对环境敏感、立枯病致黄化死苗、粒重低播量低致盘根差三大技术难题,并逐步完善配套技术,目前育秧成功率100%,农民和机手满意度100%,并得到扬大农学院霍中洋教授高度认可。2019他又尝试父本毯苗长秧龄机插,并取得成功,2020年示范推广100亩,2021年推广500亩。参与组织实施多项泰州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中有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先后申报并发布泰州市地方标准9项,申请获批国家实用型专利1件。

退休后他挂钩联系本区及兴化、江都等市区规模种植大户20多户,面积超过一万亩。在他的精心技术指导下,农户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产量和效益同步提升。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他多次深入到本区白米、沈高、俞垛等镇以及江都、海安等地指导规模种植大户施用小麦拔节孕穂肥、病虫防治和水稻育秧。据不完全统计,规模种植大户累计增产粮食近70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近2000万元。

2016-2017年他结对帮扶徐友成、程汉2名大学生村官,两位村官分别承包土地331亩和410亩,主要从事稻麦两熟种植。结对帮扶后他组织两名村官到自己挂钩联系的俞垛镇忘私村、沈高镇联盟村和江苏省红旗良种场参观学习,不定期电话联系,或深入田间帮助分析苗情,寻找不足,制定防治对策。经他的努力两个农场都取得很好成效。泰州市和姜堰区2次组织创业青年来此现场观摩,2017年先后被评为泰州市科普示范基地、姜堰区青年创业示范基地。

作为老科协会员,他积极参与区老科协组织的建言献策活动,先后参与撰写建言献策报告3份,其中主笔撰写的《关于姜堰区通南地区推广机插稻的建议》,详细分析了当时姜堰通南地区推广机插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为通南地区全面推广机插稻提供很好的建议,受到农业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机插稻在全区推广提供了技术参考。

退休十年来,他始终不忘普及科学知识,十年来他先后在姜堰区、兴化、海安、江都等地为各种类型培训班、观摩会、研究会授课29场次,受训人数2900人次左右。参与制定“南粳5055机插650㎏生产技术规程、宁麦19机条播生产技术规程、秦优647制种生产技术规程”等9项泰州市地方标准,“杂交稻制种业的双向双层分禾收割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关于推广机插稻的建议”入选2015年泰州市姜堰区老科技工作者建议第二期;2018年他被江苏省老科协授予2014-2018年“优秀老科技工作者”称号,2019年被省关工委、省农业农村厅授予三扶两创“优秀五老”称号。

吴木才,男,汉族,1948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政协副主席,现任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他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学习中央、省、市有关文件,领会“围绕中心、老有所为、服务社会”的办会宗旨和“发挥优势,注重实效、量力而行、逐步前进”的办会方针,明确了老科协工作的团体属性和特点,然后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在他的精心指导和积极推动下,县老科协由建会之初的9个专委会很快发展到17个乡镇分会和20个县直专委会,打造了一批一流的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短时间内就在全县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实现了组织建设100%全覆盖。会员由建会之初的68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其中有技术职称的会员近300人,成为浮梁县科技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抓好政治引领和建章立制。县老科协把每个周一列为政治学习日,从驻会人员抓起,号召全体会员以自己的社会影响和丰富经验,成为当地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者和助力者。县老科协建立了各项制度确保工作正常运转,驻会人员坚持周一至周五上班,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策,坚持定期下基层调研,用制度管人管事,使整个协会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在科普宣传、建言献策、服务“三农”、著书立说等方面干实事,求实效。县老科协组建了科普讲师团,由他兼任团长,定期到城乡中小学开展爱党、爱国和老少共筑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农技人员为主的讲师分团则根据农民需求到乡、到村、到田间地头实地传授农、果、畜牧水产科技知识,填补了农村科技人员不足的空档,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为当好县委、县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老科协的智囊作用,他以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亲自提出课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在文化遗产保护、粮食安全、旅游开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城镇建设和管理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项调研,共形成建言献策近千篇,其中有76篇报呈县委、县政府领导阅示,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选送报市老科协参加评奖158篇,获奖论文先后在《景德镇日报》登载40篇,省老科协《三实农技》刊发9篇。针对本县实际情况,先后建立了7个科技示范基地、15个科技示范村和47户科技示范户。已成为带动周边农户发家致富的学习样板。其中“昌南雨针茶叶种植加工科研示范基地”已发展成为省级优秀龙头企业、浙大茶叶研究所教学实践基地、中粮集团茶叶研发创新江西基地、江西省老科协茶叶种植加工科研示范基地。

县老科协先后获得“江西省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老科协奖”、“景德镇市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服务三农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获得“建言献策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

他本人2004年荣获“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关工委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被授予“浮梁县经济社会发展突出贡献者”称号,2020年荣获“全国关工委先进工作者”称号,2020年荣获“江西省老科协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