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表彰奖励

【老科协奖】2021年度中国老科协奖—何国瑜、位梦华、余名奇

发布时间:2021-11-08 点击量:6644

何国瑜,男,汉族,1938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长期从事雷达散射截面(RCS)研究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团队研制了国内首个微波二维成像系统,可以对复杂目标的散射中心进行识别和检测,为后续强散射点的识别和抑制奠定关键基础。该系统实现了“我国隐身技术零的突破”。经专家鉴定,获得1988年航空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八五”、“九五”计划国防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分别为航空、航天部、海军、空军等国防单位进行了大量目标雷达散射截面测试和成像测试,为我国军用武器的RCS研究积累了宝贵的基本技术数据,标志着我国跨过了国际上隐身技术发展的一道重要门槛。

在微波二维成像系统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他受命研制隐身技术发展的基础实验设备--紧缩场。这是一项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挑战极高的工作,涉及到电磁场、近场雷达系统、信号处理、机械设计、制造等多个学科。他带领团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双柱面紧缩场,解决了紧缩场在总体设计、电磁近场计算、高精度面板制造、机械和电磁性能检测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难题。通过上述技术积累,他继续带领团队为航天科工目标与环境研究所研制了国内首个静区达到5米的大型双反射面紧缩场。该紧缩场为我国隐身技术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多个重要基础实验均在该场地测试并完成,该场地的测量结果也是我国新型隐身战机定型的重要依据。大型双柱面紧缩场系统在200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在退休后长期坚持在科研工作一线,先后为国家研制成功30余个各型紧缩场。其中在2012年为中航某所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单反射面紧缩场,能够进行1:2整机缩比模型和全尺寸大部件测量。该场地在电磁计算、暗室设计、低散射支架、椭圆波束馈源设计、背景对消等一系列技术上获得突破,值得一提的是该紧缩场反射面尺寸接近一个篮球场,同时精度优于头发丝直径的一半,代表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本场地对我国某型隐身飞机从缩比模型到关键雷达、机载设备、进气道等均进行了详细测量和分析,为该型隐身飞机研制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还主持了中电某所的大型高精度单反射面紧缩场研制工作,该紧缩场实现了宽带测量、三维成像等多个关键技术,为成功研制机载隐身雷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退休后长期坚持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于2012年为中航某所成功研制出静区全球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单反射面紧缩场;2013年成功研制出大尺寸静区,最高工作频率达到75GHz的大型单反射面紧缩场,在超过100平方米的反射面上,将面形误差控制在头发丝直径三分之一以内,代表了国内最高技术水平;2019年为中航某厂成功研制全球首个针对全尺寸隐身飞机的超大型大口径利用率紧缩场,能够实现完成状态下的真机RCS测试,通过高精度三维成像技术,能在20米量级整机上找出尺寸小于大头针的散射体,为隐身飞机的性能检测和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退休后近20年的一线科研攻关中,他不仅铸就国之重器,也带出来一支北航高水平的科研梯队,还为各国防厂所培养出一支支不离开的科研英才队伍。他还是北航老教授报告团首批成员,十多年来为本科生研究生和老同志做隐身技术讲座,踏踏实实地为学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默默奉献,2019年获北航首批“育才老园丁奖”。

位梦华,男,汉族,1940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世纪70年代,他曾对中国大陆的重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和深部物质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论文发表在《地震地质》上。后来又对唐山地震前后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用重力变化预报地震的可能性,论文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刊物《JGR》上。

1981年,他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对美国密西西比湾地区的重力变化进行了观测和研究,论文以中英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上述研究成果曾经引起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界的关注与重视。1982年随美国考察队进入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首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进入南极中心地区(南纬80度以南)的中国人。

1994年与浙江电视台合作,进入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兰、挪威和芬兰的北极地区,拍摄了20集电视专题片《世纪传递——北极探秘》,是第一部用中国人的视角、由中国人拍摄的北极纪录片。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中国电视1995年度科普类一等奖和95全国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一等奖。

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进入北冰洋中心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是第一个率领考察队到达北极点的中国科学家。

到2005年,共9次进入北极进行科学考察,累积在北极工作了3年多,是在北极居住时间最长的中国科学家。在科学考察的同时,他还潜心思考和研究怎样把科学与文学结合起来,用文学的语言和手法,把科学的精髓阐释出来,使读者既能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念,科学思维,又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受到文学的熏陶,因而提出了“科学文学”的概念。

到2020年,他已经出版了111部科学文学著作。其中:

1.《南极历险,北极历险》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第六届宋庆龄儿童图书奖佳作奖。

2.《神奇的北极》丛书一套六部,荣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被科学家推介为20世纪科普佳作。

3.《独闯北极》荣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4.《最伟大的猎手》一书被评为改革开放20年来的科普佳作。

5.《两极纪实》荣获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等单位颁发的《好书大家读》1998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

6.《伯格曼法则在北极》科学散文1999年发表于台湾《中国时报》副刊,被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收入台湾《八十八年散文集》。

7.《从北极到夏威夷》由首届“《Newton-科学世界》杯科普图书奖”评选为2000年度十大科普好书之一。《从宇宙到生命》则为该项活动所推荐的20本科普好书之一。

8.科学散文《旅鼠之谜》,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

9.《地球的两顶白帽子》被苏教版编入三年级语文教科书。

10.《气候的威力》、《冰川的风格》、《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和《远征北极点》等科学散文,被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或者辅助读物。

此外,还出版了《北极的呼唤》《梦系南极》《魂飞北极》《到地球顶端去-中国人进军北极》等多部专著和文章,以科学文学的语言对南极和北极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综合介绍。

退休以后,他以《南极北极与人类未来》为题目,在全国各地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做了2000多场科普报告,系统地介绍地球两极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国、对世界、对全人类的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2020 年,为了推动科学文学的理念,清华大学出版社专门创立了位梦华科普文学工作室。这是中国第一个为科学家和科普作家专门成立的工作室,系统出版位梦华的科普著作。

余名奇,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安徽省特级教师。曾任安徽省宣城市第二中学教师、校长,现任宣城尚龠艺术培训学校校长、宣城市第十二中学董事长、宣城市宣州区老科协常务理事。

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安徽省师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安徽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宣城市“名校长”、安徽省老科协第三届优秀老科学技术工作者。

从2012年开始,原宣城四中招生数逐年减少。为了让宣城四中国有资产得到合理使用,区教体局要求十二中与宣城四中集团化办学。作为十二中董事长,他带领全体行政人员,从原宣城四中教师配备、校园环境整治、招生方案调整作了缜密安排,三年后每届学生均在200名以上,彻底改变了宣州区公民办七年级学生招生数倒挂难题。

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在学校全体行政人员的积极努力下,学校教育教学面貌发生了良好改观,每学期的教学开放周、教研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多位教师在省、市、区级的各类教学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学校荣获“宣州区初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宣城市文明校园”、“宣城市平安校园示范校”等荣誉和称号。

2015年为了改变宣州区美术学生高额付费外出培训的现状,在他的努力下办起了宣城市第一所美术培训学校——尚龠艺术培训学校。学校秉承公益为先,创品牌、提质量、树形象,服务学生、回报社会,用新的教学与服务理念开拓宣城艺术教育发展道路的办学宗旨,五年来,学校为各类高校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优秀学生,由尚龠教职工发起的《龠燚爱心基金会》为数名家庭困难的学生减免所有培训与住宿费用,每月给予足够的生活费与购置画材的费用,让这些学生安心学习。几年来,由尚龠学校资助的同学考入厦门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海南大学、常州大学等等。这些学生也以优异成绩回报了学校,尚龠为宣城特色教育贡献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也为宣城一些困难家庭接受特色教育培训贡献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近30年的教学育人生涯、10年的校长履历与近8年艺术专业培训中,他认真践行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铮铮誓言,并把这一誓言转化为律已行动,升华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在他的率范和感染下,市二中、十二中、宣城尚龠艺术培训学校校风正、学风浓、人思进,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他就是这样始终如一、默默奉献着他对教育的深情大爱,铸就了可敬可贵的师魂!

他响应政府号召,到水阳辖区中学进行走访与研究,就如何合理使用水阳镇中学教育资源写出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报告,报政府与相关部门;他为十三中全体教师作《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教师作为》的专题报告会;在江、浙、宣中小学校长管理研讨会作了《“神圣感”严重缺失背景下的教育管理》专题讲座。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