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1年度中国老科协奖—黄书万、黄加翔、黄宏全
黄书万,男,汉族,193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系(15系)系主任和301专业教研室主任,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老科协理事兼秘书长。
他1960年6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并留校任教,从事电子元件与材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一是教学、科研结硕果。他教学严谨,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们主讲了电阻器、传感器、光电物理、光电材料、光电器件、混合集成电路、专业英语、专业俄语、微型器件专业概论等课程。他主编、合编、参编出版的教材和著作,分别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科大出版社出版。主编有《光电材料(专著统编教材)》《表面组装技术与片式元器件(统编教材)》《混合集成电路》《电阻器》;合编有《传感器》《电阻器与电容器》《微型器件专业概论》;参编教材《阻容元件材料手册》《电子元件材料手册》。他完成了11项部、省下达的科研项目。其中,有三项获四川省、四川省电子工业、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近15篇。
他担任中国电子元件科普教育组学术秘书,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了5本专业参考书,组织编写和出版了11本科普丛书,如《怎样选用电阻器》《怎样选用电容器》等,组织和协助主持召开了4次全国混合集成电路学术交流会,每次都有上百人参加,提交50余篇论文。
二是教学督导,发挥余热。他退休以后,因教学和科研的需要,被微固学院返聘了15年,担任教学督导,负责听课评教和指导学生做课题等,为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他主讲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参加编写出版了《电子材料导论》(精品统编教材第3章)和《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编第6章高校教材),还为应用型专业制定实验方案。他协助完成了三个项目的研究和鉴定,如薄膜压力传感器、超晶格薄膜材料性能研究以及紫外光反射材料的研究。他参加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教材编委会和高等学校计算机教材编委会,担任编委和秘书。与电子工业出版社王昌铭编辑一起,组织出版了20多本教材,这些教材均在1997年至2015年期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教材编写质量高,解决了高等院校急用教材的困境。
三是建言献策,致力于老科协事业发展。2014年2月,他被电子科大老科协选为理事、秘书长,主管宣传、科研和秘书工作。他多次组织参加资深教授座谈会,为电子科大领导建言献策。协助图书馆举办了建校初期成电教授群体图展;举办“学在成电”资料书籍图片展;举办建国70周年座谈会;举办建校60周年座谈会。他还负责协会科研工作。近年开展磁电机、湿度传感器、汽车新电池的开发、磁薄膜传感器开发等研究。
黄加翔,男,汉族,194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上海科学院监察室主任、安全保卫处处长。
他退休后,于2009年加入上海科学院老科协,在上海市老科协直接领导和上海科学院大力支持下,以上海科学院老科协为平台,整合资源,组织退休科技人员,本着“转型发展,老有所为”理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被评为上海科技系统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上海市高级专家协会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
一是以加强讲师团建设为抓手,开展科普宣传和学术交流。在讲师团建设上,注重做到“五个重视”,即“重视讲师队伍的充实,重视课题内容的丰富,重视交流手段的探索,重视运作方式的创新,重视讲师平台的拓展”。
重视讲师队伍的发展,物色有专业知识又乐于投入科普工作的人员,不断提升队伍的实力和活力。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客座讲师在内的宣讲队伍,职称为教授、研究员、正高、主任医生约20余人。重视推出新的课题以及有影响的课题、或在原课题基础上丰富新的内容。迄今为止, 先后收集梳理了近200个选题。内容涵盖了形势热点、圆梦中国、新理念新概念新科技新发展、低碳经济、医疗养生、科学生活、饮食与健康、青少年教育、职场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重视活动平台的拓展,逐步实现了从老年群体向其他群体的拓展(包括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单位职工),从老科协向其他组织的拓展,从市内向市郊的拓展,从本市向外地的拓展等。
在日常运作中,坚持了“三个贴近”的思路,即“贴近国计民生,因势利导;贴近自身实际,顺势而为;贴近受众需求,有的放矢”。同时体现了“四有”要求——即“活动有要求,推进有计划,实施有举措,成效有亮点”。初步统计,10余年来,先后组织的科普学术活动约数十场,受众万余名之多。
二是盘活资源,科技服务民生。整合上海市脑血管病防治研究所的技术资源,在院领导的支持下,他与该所所长、书记联系,并取得了共识,确立了“立足上海,辐射周边”的运作格局。先后为市老科协、上科院老科协、太仓市科技大会、城厢镇社区等多个单位、部门,举办了《脑血管病的成因与预防》专题讲座,并免费开展了脑血管功能检测,筛查脑中风高危人群,惠及三千余人。考虑到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他还联络了包括瑞金医院、华山医院、解放军85医院和部分外地退休回沪的医疗专家,作为上科院老科协借船出海的客座人才队伍,为退休科技人员、社区居民和好尔公司等有关企业相继安排了健康咨询和保健讲座,受众面约为2000人左右。
三是在上海市老科协的统一部署下,开展退休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为会员个人圆梦,为单位解决职场遗留问题,为社会的和谐添砖加瓦。
四是精心策划,组织一年一度会员大会暨新年文艺演出,打造会员心中的“春晚”,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将工作报告与文艺演出结合起来,融入喜闻乐见的元素,使得报告内容更为形象、更为直观。播放的照片、录像,重点聚焦了广大会员,与会人员可以从“活动回放、情景再现”的影像中找到自己,不但重温了和大家一起度过的岁月,体验了一种置身其中的参与感;更在心理上对报告的内容产生了共鸣和交融。上科院老科协的年会暨文艺演出,已经成了会员心中的节日,盛世祥和的聚会,其乐融融的时光。
五是开展“口述历史”活动,讲老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在领导的关心下,开展了“口述历史”活动,并在有关人员的大力配合下,通过制作光盘的方式,记录老同志当年的业绩、曾经的精彩。目前已完成三十多份。
黄宏全,男,土家族,194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湖南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林业高级工程师,现任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老科协林业分会副会长。
多年来,他发挥技术优势从事林业科研、科普和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他在调查大量崖壁植物的基础上提出了“崖壁花卉”的全新课题,并从其概念、内容、特征、关键技术、资源、措施等方面作了论述,为发展张家界特色花木开创了新领域。
他还指导和带领年轻林业科技工作人员,致力于林业科学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在拯救国家濒危植物长果安息香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繁育了一批苗木并回归自然。还试验了“天门山杜鹃”“张家界杜鹃”等张家界市特有种类植物的硬技扦插繁育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莓茶是他1993年在茅岩河边的土司府遗址发掘的土家族遗产,为茅岩河土家山寨历史悠久的植物饮品。经多年发展现在是改进后的第二代,集中了众多专家的知识结晶,传承了土家族物质文化遗产,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和两个保健食品证书。2013年国家卫生部向全国公告:显齿蛇葡萄叶(莓茶原植物)为新食品原料。
2014年退休以后,他用莓茶科技成果,积极投身张家界市老科协组织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合作桥乡高万村、茅岩河镇黑潭村、三家馆乡三家馆村进行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项目中,指导发展贫困村莓茶产业,打造“一村一品”,还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脱贫,被评为2018年度张家界市老科协科技扶贫精英。2019年、2020年他作为永定区老科协专家服务组成员,勇于承担了科技特派员职责,不顾70岁高龄,奔波在莓茶扶贫攻坚的产业带,深入产区宣讲莓茶科学知识和解答茶农提出的问题,并在中国莓茶第一村罗塔坪乡长寿村担任名誉村长,为贫困村莓茶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受到产区广大茶农的欢迎和好评。多次深入到张家界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莓茶基地,对其进行现场指导,从选址、整地、栽植、病虫害防治、科学管理、精细加工等现场授课并手把手指导,还建立了莓茶扦插育苗和种子繁殖科研基地。
2020年底,全区莓茶已经发展到10万多亩,张家界市发展到了1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7亿元,在主产区看不到荒田荒地,田边地角都是莓茶,并在茅岩河流域的几个乡镇形成了莓茶产业带。已经成为张家界市的一大支柱产业,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辐射到永顺、龙山、吉首、凤凰、株洲醴陵、湖北恩施、来凤、广东韶关、清远、广西桂林、巴马、江西井冈山等地,据永定区莓茶办不完全调查统计:全国有72个县市进行莓茶人工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当地扶贫攻坚战的重要项目。去年永定区又喜获“莓茶之乡”的荣誉证书。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上,他给市委市政府撰写了关于创建《张家界莓茶基因保护繁育研究中心》的建议,得到市委书记虢正贵肯定和亲笔批示。2020年以认识莓茶的经历,站在莓茶产业科技战略发展的角度,他提出建设莓茶采穗圃的意见,并于10月完成《论莓茶采穗圃建设》的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主办的《农业与技术》2020年第22期上发表,为引领莓茶产业科技战略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