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表彰奖励

【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1年度中国老科协奖—姚国成、袁守根、聂凤银

发布时间:2022-01-11 点击量:4215

姚国成,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广东省海洋与水产厅淡水渔业处处长。

他于2017年3月退休,7月被华南农业大学聘任为博士研究生第二导师,8月被广东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聘请为广东省情专家库专家,8月起受聘为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笔制订《食用活体水产品配送过程质量安全技术指引》,11月在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通过。

2018年8月,他被广东省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聘请为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分别到揭阳、汕头、汕尾、惠州、肇庆、云浮、阳江、东莞、河源、佛山等渔业产业地,开展调研活动,并对广东省水产批发市场进行专题调研,执笔完成2万多字的调研报告。

他受聘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导师后,每年讲授的课程包括“渔政管理”、“淡水集约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从水产发展谈绿色生态”。他将退休前收集的海洋鱼类标本各50多种、150多个(两次合计共300多个)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并与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一起整理标本,于2019年11月华南农业大学110年校庆之际开馆展示。他还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渔业书籍2525种、2597册。

他还经常应邀外出讲课。6月20日到阳西县讲授脆肉罗非鱼养殖技术;7月24日在阳西县讲授海水鱼类养殖发展方向;8月26日被邀请回家乡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举办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班,主讲“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并将编著的图书160套共480本(价值2.2万元)赠送给乡亲们;9月21日到增城区第一中学参加2020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与新生共享个人成长的乐趣与感悟;9月23日到增城新塘镇新星学校与初中生交流“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赠送著作作为奖励并签名留念;11月10日上午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安排到南海区丹灶康有为书法艺术院讲课《水生动物病害防控与法规》,下午受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邀请到增城派潭中学讲《从水产发展看绿色生态》;12月25日在阳西县讲授水产病害防控和规范用药。

他从2018年起参加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阳西科技服务站活动,2020年承担海水鱼苗培育推广示范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在实施项目期间到阳西9次,深入生产一线,协助开展技术咨询、养殖规划和培训服务。项目组为项目实施单位(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介绍引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广东海洋大学的水产专家,组建创新科研团队,加强科技工作,开展技术培训,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评审为“广东省2020年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基地”,成为广东省鱼苗培育试验、示范、培训基地。他协助公司申报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水产种业振兴项目,指导公司提出建设省级黑鲷良种场可行性报告。广东省农业农村厅2020年10月15日批复同意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创建省级黑鲷良种场。2020年12月4日至5日,他组织项目组成员和项目合作单位,到位于深圳市大鹏区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和惠州市大亚湾的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参观交流。5日下午到广州市南沙区广东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广东国际渔业高科技园)参观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同时参观了项目合作单位阳西县金源海洋生物科研有限公司和阳西县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上的展示。由于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密切合作,同心协力,互相支持,已顺利达到预期目标。2021年3月17日通过广东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的现场验收。

他联合阳西县科技局举办3期技术培训班。2020年7月举办“阳西县海水鱼养殖技术培训班”,阳西县海水养殖企业从业人员40多人参加培训;12月举办“阳西县海水鱼苗培育技术培训班”,县科技局组织水产养殖大户和海水鱼苗培育从业人员共130人参加;举办“养殖尾水处理与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培训班”,有46人参加。每次培训班他都亲自组织,带头讲课,分别讲授了“海水鱼类养殖发展方向”、“水产疫病控制和科学规范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

袁守根,男,汉族,1941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江西省信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老科协顾问。

50多年来,他扎根红土地,守望脐橙业。作为“赣南脐橙引种第一人”,他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积极投身赣南果业大开发,打响了信丰果业开发第一仗。几十年如一日,倾心为赣南脐橙开发探索总结出一整套生产技术规程和操作经验,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地为信丰乃至赣南脐橙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民依托脐橙产业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

1969年底,时任信丰园艺场技术员的他,从湖南邵阳带回156株“华盛顿脐橙”到信丰安西园艺场试种,从此与脐橙结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多年精心培植,脐橙在赣南大地上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使赣南脐橙名扬国内,享誉海外,造福广大赣南人民,助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从1970年156株到2020年170万亩,在“袁守根们”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下,不仅让“赣南脐橙”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还推动江西省赣州市成为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如今,赣南脐橙已是赣州的重要支柱产业。2020年,赣州市脐橙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帮助26万种植户、80万果农增收致富,果农年人均收入9560元,脐橙产业解决了100万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赣南脐橙”商标估值50亿,品牌价值达到668亿,居全国水果类产品第一。

在依托脐橙产业助力老区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他像一头老黄牛,在这条路上拓荒前行。2001年,他从信丰县人大副主任的岗位退休,担任县老科协顾问。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骥伏枥,驰而不息,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坚持“赣南脐橙之根”。他担当老科技工作者科技为民、科技扶贫的使命,栉风沐雨,不辞劳苦,甘于奉献,奋战在服务“三农”、脱贫攻坚第一线。他常年深入果园山头和果农家庭,当果农的“免费顾问”,为果农提供科技支撑和贴心服务,为依托脐橙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助力,矢志“让信丰脐橙走向世界,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将自己的晚年奉献给老区的脱贫事业。

2012年,他撰写《关于赣南脐橙产业取得更大发展的建言》,提出做强赣南脐橙产业,要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支持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的建议,被采纳写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南脐橙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和热潮献计出力。2013年,撰写《关于持续抓好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的建议》,提出防控柑桔黄龙病的三大有效措施,即种植无菌苗木、消除木虱、挖除病树,在关键时刻为赣南脐橙保驾护航,赢得广大果农的赞誉。2020年,撰写《关于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的建言》,得到赣州市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专门召开了座谈会,并将《建言》转发各县(市)参照执行。为促进赣南脐橙高质量发展,他多次建言献策,联合多名专家建议将线下“中国赣州脐橙”打造成“中国赣南网络博览会”,得到采纳实施,收到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前不久,他根据果农的情况反映,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调研建言——《建议研究出台延长脐橙果园租赁(承包)期的实施办法》,为巩固发展依托脐橙产业脱贫攻坚成果奔走呼吁。他还有10余篇科技服务“三农”、助力脐橙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建言文章,被上级报刊刊登,得到领导批示和有关部门采纳实施。
他收获众多荣誉——“信丰县老干部正能量之星”、“赣州好人”、“江西省首届创新争先先进个人”、“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聂凤银,男,汉族,195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邹城市政协原主席,现任山东省邹城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

他自担任山东省邹城市老科协会长以来,团结组织全市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服务“三农”、科学普及等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邹城市老科协多次被授予“济宁市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在老科协工作期间,先后获得山东省和济宁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奖。

一是以身作则当好“带头人”。他勤于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协会“带头人”,在当好表率的同时,注意加强老科协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组织会员集中学习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山东省、济宁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引导老科技工作者讲政治、明方向、顾大局。在日常生活中,对会员和工作人员常存关爱之心,热心为会员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会员们的信赖。

二是建言献策,发挥余热。为进一步发挥老科协的参谋助手作用,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他进一步完善了调查研究机制,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分别组织开展了全市医养结合、乡村振兴、生态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等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调研报告,从体制、机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积极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每年有多篇调研报告入选济宁市老科协建言献策重点文稿选编。邹城市老科协被评为“济宁市建言献策活动优秀组织奖”。

三是服务三农,深入开展助力活动。组织老科协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种植、养殖技术疑难,为农民量血压、开处方,义务诊疗,发放健康资料和各类种养科普资料,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法律咨询,现场为群众解答实用技术问题。市老科协根据对部分老科技人员和部分种养殖大户摸底登记的实际情况,印发了老科技人员和老科技示范户基本情况登记表,分别发放到各位老科技工作者和种养殖大户手中,促进双方对接,完成对接项目30多项,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网上咨询直接到人等长效措施,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的问题。

四是科普宣传,增添正能量。他每年组织老科协会员积极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设立宣传站,开展农业科技咨询,现场为群众解答实用技术问题,发放科普资料。组织老科协部分会员和各专委会成员参加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大讲堂活动,聆听中科院专家报告。同时充分利用科协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及时上传老科协工作信息,进一步拓宽了宣传渠道,努力提升老科协的社会形象和知名度。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