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1年度中国老科协奖—薛光荣、穆文洲、穆宏强
薛光荣,男,汉族,194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现任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老科协会长。
他善于学习和调研。十几年来,除节假日、外出,他坚持每天7时前到办公室,阅读《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渭南日报》《陕西科技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有关会议精神,抄录学习笔记近60万字,剪辑重要文章、科技知识资料300多篇,亲自撰写老科协所有文件、简讯、会议讲话,保存工作日志30多本。他每年坚持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围绕基层协会组织建设、会员发展、开展科技服务、提高示范基点效能等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调研报告16篇,为提升协会治理能力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中一篇被中国老科协《今日科苑》刊发,其余被陕西省老科协通讯登载,“市县党委应重视加强老科协工作”的调研报告,得到时任陕西省渭南市委书记徐新荣同志的回信。
一是重视党建工作。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老科协工作重要指示及有关加强党的群团工作重要论述等指导协会工作,确保协会的正确政治方向。建立协会党支部、16个基层分会党小组,制定了党支部工作职责,发展新党员1名,现有党员97名。协会重要工作须经支部研究,坚持每月党员学习,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格驻会人员组织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发挥党员在协会工作中模范作用,先后有31名党员被各级党组织评为优秀党员,发挥了党支部的核心作用。
二是重视基层协会组织建设。16个镇(街道)、部门建立了五人组成的理事会,选配了专职副会长,明确了分管领导,落实了办会场所、工作人员、活动经费、专职副会长的待遇,健全了各项制度,强化协会维权职能,发展会员586人。
三是重视科技服务能力的提升。构建了体现优势、多方参与,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效能显著的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区、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建立了基层科技服务网站,有偿科技服务制度,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协同高效的科技服务格局,提升了科技服务水平和质量,每年举办技术培训60场次,人数达万人右左,编印发资料3万多份册,接待群众技术咨询3000人次,办科普专栏120多期,为群众义诊2000人次,修剪果树近2万多株,为助力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四是重视示范基点建设。他结合区域实际,制订了示范基点发展规划,始终把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办点的方向,把基点的示范作用作为办点目的,把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入作为办点的落脚点。通过创新基点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做强技术服务、加强管理,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城乡居民休闲观光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样板基地,参作农民达2426人,累计带动农民增收达1.4903亿,帮助840名贫困群众科技致富,推动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五是重视科技扶贫。他制定了“五精准”帮扶工作举措,开展“协会+党员+贫困户”精准结对帮扶,选派16名党员会员,争取15多万元经费,结对帮助16户48人建档立卡的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等脱贫产业,落实低保政策,进行危房改造,解决工作岗位(打工)、孩子上学等难题,结对帮扶对象如期稳定脱贫。三年举办贫困群众技能培训3630人,为渭南市华州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出贡献。
穆文洲,男,汉族,195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政工师。曾任重庆市綦江报社社长、总编辑,綦江县科协副主席。现任重庆市綦江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他勇于担当,团结带领一班人,兢兢业业,按照“三进一建”总体要求,从思路、制度和作风抓起,形成了“一二三四X”工作思路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常规运行按章办理、开展活动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在较短时间内,推动綦江区老科协工作迅速发展,九大亮点受到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赞许。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组织队伍不断壮大,个人会员从成立时的88人增加到123人,单位会员从17个扩大到22个,形成了“一会二站、一办四委、一团十七组”的组织网络架构,同时成立了区老科协党支部,推动綦江科技服务的力量不断增强。
二是开展人才普查。为贯彻“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方针,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和服务的积极性,区老科协牵头制定了《开展全区科技人员情况调查登记建立科技人才服务信息数据库的方案》,旨在把全区在职和退休人员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人才和民间能工巧匠,对信息进行分类并在互联网上展示,得到区委组织部、区科协、区人社局、区科委、区大数据局的认同,并联合下发了《通知》,目前正式登记入库的科技人员达2000多人,相关工作推进正常,力争“应统尽统,一网尽揽”。
三是创办《科技之光》。为推动科技为民,助力地方发展,他带领团队创办了《科技之光》会刊。其宗旨是面向綦江经济社会,弘扬科学创新精神,传播现代科技信息,书写科普队伍风采,每期350份,免费赠送给全体会员、区级领导、各街镇、部委办局、市老科协和兄弟区县。2020年12月30日出版发行首期,区委分管领导作发刊词,区委书记和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及其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纷纷点赞,成为区老科协工作新亮点。
四是开展建言献策。联合区科协开展“我为綦江发展献良策”调研活动,确定专题调研攻关课题6个,调研参政课题30个,收到调研文章20多篇,其中《关于发挥基层老科协作用的思考》《巩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的几点建议》《盖石洞水电站扩容工程的观察与建议》《民间能工巧匠的作用与开发途径》和《居民住宅小区和地下车库修建公厕的建议》等,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是推动科技进企业。在重庆首家建立重庆市老科协助企创新服务綦江工作站和重庆市工程师协会綦江工作站,先后两次引进院士教授专家20多位,深入工业园区和食品园区企业现场把脉支招,同时举行两场《科技助力金融助推联动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报告会,启动了非公企业科技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工作,完善了“1361工作制度”,受到了企业和科技人员欢迎。
六是推动科技进校园。邀请清华大学董景新教授、空军大校焦国力亲临綦江作《中国北斗——天上的指路神杖》和《航空母舰的秘密》的科普报告;争取市老科协和市青少年基金会,在綦江举行“重庆市青少年人工智能学习平台”捐赠首发仪式;组织綦江中学高级教师、科技创新带头人王壮到区内多所学校作《科技改变人生,创新创造奇迹》科普报告;组织綦江惠视眼科医院到各学校宣讲《眼睛保健与近视防控的基本常识》;组织农技老专家到学校菜园地传授农业科普知识,指导学生开心农场蔬菜种植,接受科技普及学生达1万多人。
七是推动科技进村。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老农技专家专长,在全面联系科技示范基地(户)基础上,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项目,深入横山水稻、赶水萝卜、安稳黑山羊、中峰蜜蜂、石壕糯玉米等重点产业,开展20场调研活动,提出建议16条,形成专门调研文章6篇,在区老干局开展的征文活动中,1篇获一等奖,3篇获二等奖,4篇被《老干生活》刊用。
八是推动健康进社区。联合区科协、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教委和区卫生健康委,组织会员和4家医疗会员单位,共计20余名专家,开展“健康进村社·义诊为百姓”科普赶场活动,用4年时间,对58个历史场所在地和区老科协理事成员单位所挂钩联系村的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进行常规健康免费义诊1次,并举行健康科普讲座。目前已在三角、东溪、赶水等镇的5个村居展开,共诊疗1000多人,对眼科白内障患者实行免费手术治疗,2021年还举行14场义诊,街镇和群众都十分支持。
九是改善办公条件。他以“打基础、建平台、起好步、开好局”为责任和目标,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向区分管领导汇报,向有关部门协调。在区分管领导的亲自重视关心下,财政预算的办公经费及时到位,2020年15万元,2021年18万元,办公室由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綦江渝南资产管理公司免费提供,面积从18平方米增加到200平方米,各委办站均有固定办公室,还有会议室和老科技工作者活动室,实现“老科技工作之家”有“家”愿望。
他退休后发表的《关于如何发挥基层老科协作用的思考》论文,在《科技之光》内刊杂志2020第一期发表。在綦江区老干局开展的“我为扶贫攻坚点个赞”征文活动中,他的《红色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彰显强大力量》一文荣获二等奖。
穆宏强,男,汉族,195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曾任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总工程师。
他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水文水资源专业,长期从事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技术与管理工作。作为专家,承担长江委流域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及大型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可研报告审查工作。在流域综合规划、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与管理、入河排污口设置与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先后承担或参与过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利部行业专项等10多项科研项目,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主编或参编并出版专著10余部,主编国家标准1部,参编行业标准2部。
2017年5月退休后,他仍然关注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特别是长江大保护、扶贫攻坚等热点问题,不断为长江大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践出谋划策,先后发表论文6篇,出版专著2部、1部待版。主持中国科协科研课题1项,湖北省农业扶贫科技咨询项目1项;参与亚行援助项目1项。此外,还参与长江委内外近百项流域综合规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生态环境的专业审查;作为校外专家,主持或参加武汉大学近7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长期担任《中国防汛抗旱》《人民长江》《水利水电快报》《长江科学院院报》等核心期刊的审稿专家。
他退休后发表的主要论文:《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之管见》《基于河长制的跨界河流监测评价体系研究》《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划及管理》《香根草在丹江口库区消落带治理的应用研究》《关于长江大保护的思考》。他退休后出版的专著:《长江水资源保护40年》,《长江三峡工程史料选编》—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长江生态保护70年》。他退休后承担的科研及咨询项目:1.亚洲开发银行技术援助项目:支持推进河长制,促进长江经济带的水生态保护;2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3湖北省科协农业科技咨询项目:基于精准扶贫的清江流域生态保护对策研究,提交了一份成果报告和2份“助力长江大保护”的建议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