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王树勤、王振庄、王铭维
王树勤,女,汉族,1959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曾任北京市延庆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市延庆区老科总副理事长,兼延庆区卫生健康委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她退休8年来,在延庆科协的正确领导下,以扶贫攻坚为抓手,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科技扶贫打通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深入农村站点第一线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培训,社会大课堂,帮助示范户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基层培训,当好农民的“领跑人”。
延庆区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是一支由一百多人组成的真抓实干的队伍,长期活跃在基层,哪里需要就有哪行的专家到位亲临指导,她作为老科总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8年来先后去多个农村基层站点,农村种植合作社。
她学的是农经专业,做农业中专技校的老师十几年,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她把协会分为三个团队,具体落实文明实践,科技扶贫、科普宣传和预定的任务。
首先成立了由高级农艺师尤秉德、农业推广研究员丁双六、高级农艺师张亮等15人的专家团队;其次成立了专业技术团队;第三成立了综合服务团队。
团队各司其职,根据不同的需求,深入现场,实地解决具体问题。先后深入到北京王木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华海田园农业园区等几十个站点,亲临指导,定期培训,手把手地指导技术,从春季整枝、打药、疏花、疏果,到夏管、秋控、直至采集、筛选、装箱、线上线下销售、采取一条龙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指导的唐家堡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鲜食葡萄评比金奖称号,2016年被9部委评为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也获得了2018年农业专业合作社全国500强的称号。
二是深入村户,当好农民群众的“贴心人”。
2018年初,北京金粟种植合作社果园急需管理人员,协会的领导找到她:“你是学农经的,去帮助金粟种植合作社解解燃眉之急。”接到任务后,她二话没说,脱下了高跟鞋和连衣裙,换上了平底鞋和工装,第二天就来到了果园。
从建园规划、种植品种、员工情况、技术人员等入手,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园区占地500亩,大棚71栋,葡萄品种32个。她首先制定了园区管理制度,召开员工大会征求意见,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给园区分成了三个团队:管理团队、技术团队和监督管理团队,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将延庆休闲观光和民俗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同时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召开品尝会,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宣传科普知识,实地观摩温室大棚育苗、生长情况,让学生亲自扦插,自酿葡萄酒,合作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扩大了影响力。
每天清晨,她都骑上自行车,到8公里外的园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一跑就是半年多,没有休息日,没有报酬,靠着一股热情,一份对农业的热爱,一份对老百姓的情怀,使北京金粟种植专业合作社管理上了水平,生产得到了正常运转,产业也有了很大提高。葡萄品种被评为北京市名牌产品,实现了多年扭亏为盈,获得了乡亲们的好评。参加合作社的105户社员获得了收益,并培养出一名年轻优秀的女经理朱小华。
2021年初,延庆百家乐业园合作社社长王建宇是个90后退伍兵,一名年轻的党员,退伍后承包了村里的30个大棚种蔬菜,棚包下了,肥料也备好了,但有些手续不知如何办理,也缺乏有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协会让她去帮忙。她首先找到农业农村局询问,2021年延庆蔬菜种植的方向和需求量,相关政策要求,优化信息,再到所属乡镇涉农部门了解本乡镇当年的种植方向和需求量,最后找到延庆绿富隆公司的蔬菜专家国长军、国学利实地考察,亲自指导,经过努力,大棚终于绿了起来,虽然第一年没有赚到钱,但也学到了蔬菜种植和管理的经验。新冠疫情期间他把新鲜的蔬菜送到了养老院和村低保户手中,支部换届时王建宇高票成为新支部的宣传委员。
三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农民群众的“引路人”。
常言道:“有困难找警察”,当农民群众生产经营上遇到了问题,老科总的专家们就是农民的“警察”,因为在协会的人才库里有上百位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协会将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行业,选派有经验的专家,积极完成帮扶任务,当好引路人,做好知心人。
王木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有26栋大棚,是种植芹菜、韭菜、西红柿等为主的有机蔬菜基地。菜品要求质量高,管理精细,这两年由于疫情等原因,蔬菜成熟期到了却运不走,销不出,急坏了蔬农。协会得知了这一情况,让她帮助他们想办法,因合作社社长王留芳是个女同志,她首先帮她找到了妇联帮忙宣传,然后在蔬菜基地建了休闲驿站,旅游的、骑行的、自驾游的都可以在此歇脚,顺便买新鲜的蔬菜。同时帮忙找单位的食堂,找亲朋好友,经过努力,新鲜的有机蔬菜没有烂到地里,蔬农也收回了成本,员工们按时拿到了工资。几年来,王留芳不仅把蔬菜种好了,还吸收了周边村子很多残疾人和妇女就业,热心公益,成为远近闻名的慈善家,她本人也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退休几年,她身体力行,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在帮助基层农民朋友的过程中,保持着旺盛的、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为延庆的农民增收致富出谋划策。
王振庄,男,汉族,1957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推广研究员。曾任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蔬菜产业发展处调研员,现任河北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秘书处副秘书长。
1981年,他毕业后即从事农业技术推广,1998年始致力于全省蔬菜产业创新发展,2001—2004年主持实施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获农业部丰收奖一等奖,同时获河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2005年实施了“芦笋高效栽培技术推广”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
2005—2008年推广应用的“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实战丛书”获农业部、中国农学会科普奖;
2007—2009年实施的“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获中国农科院一等奖。
一系列的蔬菜品种技术创新和组织工作,使河北蔬菜产业实现了大突破。
2001年起,他担任河北省蔬菜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北省蔬菜学会副理事长;
2001年6月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02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
2005年被国家十四部委评为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
2011年被聘为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专家成员;
2012年8月被推选为中国蔬菜协会第一届副会长;
2014年4月被评为河北省先进工作者。
他2017年退休后,到河北省老科协秘书处任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农业、科普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先后参与了河北省老科协组织实施的科技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普报告、科普基地、老专家工作站的调研指导、创新论坛、建言献策等活动。
先后参与撰写了《关于建立老专家工作站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报告》《关于推进我省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推广小麦良种“马兰1号”振兴我省主粮种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等,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
2021年6月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离退休优秀共产党员。
王铭维,女,汉族,1956年4月出生,民盟中央委员,主任医师、教授。曾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省老年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现任海南省陵水县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陵水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一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坚持“三不变”,追求“四最”。
她作为一名医生,始终谨记医学誓言,尊重生命,从医40余年坚持“三不变”,即笑脸不变、态度不变、语气不变,让每一位患者都感觉到作为医者的责任心、耐心和对每一位病人的同情心、爱心。
在医疗工作中追求“四最”,即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确诊、最小的花费、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她提倡“穷人穷治、富人富治”,根据病人的经济能力选择药物,根据病情力争为病人节约费用,使贫困的患者也能享受到政府、社会和医务人员的关爱,也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针对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精神压力较大的现状,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她组织了河北省中老年保健协会,呼吁更多的医务人员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精神健康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关心城市贫困群体和农民工的看病问题,为解决城市低保问题撰写政协提案,为农民工积极协调在省级医院就医问题。
二是学术上精益求精,重视团队内涵建设和培养,充分发挥科研传帮带作用。
扶持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培养科技后备人才队伍发挥了表率作用,带出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伍。她认识到脑科学研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创建了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托这一平台加强与国际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或实验室进行交流与合作,聘请了包括长江学者、燕赵学者以及国际知名教授等一批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同时选派学院优秀的青年学者到国外实验室或国内重点实验室学习和访问,通过相互交流,营造出良好的科研氛围,极大地提升了医大一院科研水平。
近8年来,举办国际心脑健康论坛、心身论坛等国际会议,每月定期组织省内近年来着力于神经内科亚专业建设,心身医学、帕金森病、老年人认知障碍和睡眠调控以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行为障碍的临床工作和神经功能评估,不仅在河北省内遥遥领先,也在国内相关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她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承担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30余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译、著与参编专业书10余部。
三是热心公益活动,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宣传。
面对我国的医疗现状,群众医疗卫生知识极其贫乏,一得病就是重病。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缺乏,卫生条件差,卫生知识宣传不足是主要的症结。
她十分热衷公益活动,经常下乡义诊,为父老乡亲免费看病,几年来,足迹已经踏遍了石家庄周边的各个县区。每年“世界睡眠日”“世界帕金森病日”“世界痴呆日”“世界卒中日”均定期开展大型义诊活动,自费印刷卫生知识宣传册,努力宣传医学卫生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疾病的认识并鼓励定期查体、早期预防。
在健康报、家庭医生报、养生大世界等多家报纸、杂志上撰写科普文章,给人们提供医学信息和知识,并在医院网站、各种新媒体平台上回答患者的提问。
每年举行科普讲座,通过电台、电视台《燕赵大医生》《名医来了》等节目宣传在人群中发病率高、广大群众最需要了解、对预防疾病最有帮助的医学知识。
定期带领全科人员去敬老院开展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免费为老人看病,关心老人的生活。
四是为抗击新冠病毒这场无硝烟的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再立新功。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以来,她第一时间组织科室医护人员组成医疗队,对武汉、廊坊和石家庄周边各地进行支援,组织科室专家参加抗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专家组。
特别是2021年春节期间除石家庄疫情进入紧急状态,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多次请战参与抗疫及核酸采集工作,同时组织撰写宣传稿件、鼓舞人员斗志。
她作为医学专家参加了省市多家媒体联合举办的“同心抗疫,共克石艰!”直播活动,给观众讲解疫情期间的心理调整。河北电视台公共频道、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石家庄电视台新闻频道、石家庄电视台娱乐频道、石家庄电视台生活频道、石家庄电视台都市频道进行了同步直播,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场无硝烟的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再立新功!
开始发生疫情至今,通过互联网、电话、微信,为咨询求助的患者提供远程会诊、疾病防治及心理指导,开展线上门诊400余人次。
2016年来,她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中文期刊文章21篇,出版专著译著2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医学科技一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