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协奖】2020年度中国老科协奖—吴新德、吴蠡荪、邱华
吴新德,男,汉族,1939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农业技术研究员。1998年8月退休,现任延津县老科协副会长。
他退休后,依然不忘初心,继续为家乡做奉献,已有22个春秋。这些年他几乎走遍了全县所有乡镇和农村,累计授课1000余场,听众近10万多人次。免费发放科技资料15万份。并先后对270户、1000多名扶贫对象进行技术培训。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了微信群,全天候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
他积极倡导并实施小麦提质增产增效,由普通小麦生产转变为无公害优质强筋、绿色、有机小麦生产。建成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个,共92万亩,并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每年为种植户增收1.8亿元。推广除草剂安全添加剂---奈安5万亩,亩增产15%左右;推广有机肥、改良土壤板结3万亩。全力打造延津县中国第一麦,助力延津“优质麦经济”和“延津模式”,在全国已形成“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的初步共识和良好印象。
他主持实施“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引进项目,并在新乡召开的全国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推广现场会上介绍经验。此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广大棉农走上致富路。推广小麦节水栽培、玉米适时晚收增产、防止花生早衰和果实防腐等新技术,进行化肥农药减量增产示范,成效显著。
他积极建言献策,先后撰写10余篇建言献策文章,被政府采纳。其中,《棉花工厂化育苗无土移栽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规划》调研报告,引起省、市领导高度重视,被批准立项。
在近期防控疫情中,他自觉践行科学精神,教育身边的人采取科学防治。利用网上授课的方式,为农民传授小麦春季管理技术。为此,人民日报记者专程采访了他。用农民的话说:“20年来,老吴为我们做的好事,就像夜里天上的星星,人们每天都能看得见,可是谁也数不清。”
由于事迹突出,他先后被授予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新乡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新乡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新乡市优秀老科技工作者,延津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典型等多个荣誉称号,人民日报等10余家新闻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采访和宣传。
吴蠡荪,男,汉族,1937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曾任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院办主任,现任苏州市肿瘤防治所常务副所长。
2014年被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聘为首席科普专家。2019年被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评为2016—2018年度优秀科普通讲师。2019年被苏州市“二老”协会授予新中国70周年两老协会“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
21世纪开始,他从事健康管理与慢性病调理的研究,完成《肥胖病的自然疗法》《高血圧病的自然疗法》《高血脂症的自然疗法》《2型糖尿病的自然疗法》《痛风病的自然疗法》《禁食调理方案》等6个整体调理方案,编写《怎样生活,才能健康长寿》等200余篇健康讲座稿件。近5年来开发吴氏督脉蜡疗、吴氏关节泥醋疗、吴氏生发固发乌发、吴氏足部调理、吴氏中药薰蒸调理等5个疗法,在致德堂等养生馆得到应用。
他主编多部著作,例如《莨菪类药药代动力学实验研究》(1982年),《微循环障碍与莨菪类药的临床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新编简明用药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1996年、1998年三版),《新编临床辅助检查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年、2000年、2009年、2017年三版)等。其中《人类寿命学》系他半世纪的积累,分为上、中、下三册,计276万字,出版后被有关社团和浙江大学档案馆作为永久收藏品。
1997年11月退休后,撰写《临床医学对自由基的认识》等17篇论文。2014年至今,主讲医疗保健科普讲座130余次,听众逾4000余人。2014年,受托撰写《健康100问》科普读本,旨在为广大老同志提供一本方便快捷的健康知识小顾问。历时半年,写成16余万字的《健康100问》并正式出版,发放给老干部局所属的5000余名处以上干部,人手一册,受到老干部的欢迎。在老科协讲师团为社区讲课时,均会赠阅《健康100问》,以利于他们出黑板报,推广卫生科普知识。
邱华,男,汉族,195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师。曾任甘洛县科学技术局局长兼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现任甘洛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
他于2011年11月退居二线,一直从事老科协科技服务工作。2019年5月正式退休后依然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彝区脱贫攻坚,积极利用现代自媒体引领大家带头参与到科普宣传、科技扶贫相关工作中,持续开展科技下乡、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爬山涉水,把党的温暖,把农业科技,把对困难儿童的关心关爱送到山区农民群众手中。
他致力于甘洛科普平台建设工作,担任四川省科技扶贫在线甘洛运管中心科技特派团成员,是彝学学会彝语文辅导员,积极参与四川“天府云服务”推广宣传工作。担任县总工会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期间,利用自己多年来科普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每天转发传播充满正能量的新信息新知识,解答彝区农民群众在科技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走到哪里,微信、QQ、快手、抖音短视频就加到哪里。他建立的科技科普群汇聚了省州县老专家200余人。依托川农大、省农科院、西南民大,川大对口甘洛县扶贫办、凉山州科技情报所、县科技特派员,成立老科协科普宣讲团,完成省州县科技项目8个,培养农村田秀才、技术能手、科普志愿者等1700余人,实施网络在线技术咨询3000条,受益群众5万余人次。参与相关部门面向彝区开展的实用技术培训100余期,培训人员7800余人,其中核桃嫁接能手240人、沼气技工260余人,科技致富带头人420余人,科技明白人2200余人。举办老年科学养生培训30余场(次)。
他带领老专家科技服务团队配合相关部门引进新品种,指导相关部门完成了核桃嫁接改良15个试点村,面积达3000余亩,现已推广到180个村面积达20余万亩,该技术可达到当年嫁接第二年结果,第三四年丰产,成为全县支柱产业。在黑马乡建立全首批优质核桃科技示范园区,挂牌成立科普示范基地,成功举办四届核桃文化旅游节,表彰120户核桃柴胡种植能手,奖励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电器,培养农业科技致富能手帮助注册康源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优良品种嫁接改良低产核桃4000亩,42000株,并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成功引进日本山岛柴胡与核桃树套种3000余亩,合作成立20名核桃嫁接服务队,18名柴胡种植技术服务队,12名农村沼气技术施工队,完成15立方的沼气170口,在彝区林下经济中广泛推广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对基地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农技服务,并与日本川岛药业四川公司签订长期稳定的订单合同,彝区群众吃上定心瓦,实现山区贫困村核桃柴胡双丰收,平均亩产值达6800余元,其中贫困建卡户150户,2019年11 月全部脱贫摘帽。
他还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协调四川省“五老”模范叶树元先生,中国人民解放军63821部队政委谈建忠先生,中国狮子联会等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为边远山区贫困孤儿在校学生捐赠衣被、校服2100余套,借宿制学校宿舍捐赠安装1200台20多万的智能饮水设备,还向四川子赫爱心资助协会报送了245名贫困学生的救助申请相关资料,积极动员省内省外爱心人士,一对一资助贫困学生,建立了爱心人士工作交流群、学生感恩群,利用微信、抖音短视频、快手等自媒体进行青少年心理辅导教育。
协助出版《甘洛县无公害核桃产业技术手册》《全民科学素质知识读本》《中老年人健康养生知识手册》《中国工农红军过甘洛》作为科普读物,免费赠送群众1万余册。创作并翻译成彝语的科普歌曲有《请到家乡甘洛来》《黑马溪畔核桃节》《美丽甘洛》,其中《美丽甘洛》录入2016-2017年度中国优秀原创歌曲一百首名录、《黑马溪畔核桃节》获建国70周年在京老年歌唱组金奖,组织甘洛县彝学学会民歌组为脱贫攻坚创作了《情暖凉山》参加四川扶贫公益演唱。
向县人大政协提交《关于冬季核桃修枝嫁接管理,提高产量的议案》,撰写调研报告《引进新品种嫁接改良甘洛核桃树建议》《甘洛铅锌矿渣无害化科学处置》均得到采纳。
《四川民族杂志》《四川农村报》《四川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以《甘洛科技人》《彝乡科技播种人》《老年科技人员贴心人》《科技之鹰-邱华在大凉山上书写靓丽人生》为题报道他的事迹。2007年被四川省科协、省人社厅评为全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的接见。2016年被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 8个部门评为全省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18年他领导的甘洛县劳模创新工作室老专家科技服务团队被中国科协授予“助力脱贫攻坚先进团队”。2019年被四川省老科协授予“四川老科协奖”。2019年被四川省科协授予“农村科普示范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