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表彰奖励

【聚焦·中国老科协奖】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王玉萍、王安国、王林云

发布时间:2022-08-11 点击量:1768

王玉萍,女,汉族,1954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解放军第四陆军医院主治医师,现任青海省西宁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为发挥余热,她退休后加入西宁老科协担任理事,成为协会医疗保健专委会委员,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起深入基层,社区、农村,开展医疗保健、科普等相关工作。

她退休后,仍不失军人本色,坚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救护技能,守护居民健康。在西宁市城西区香格里拉社区,被誉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每到周末,她会身穿白大褂,带着血压计、听诊器,准时到社区老年活动室,为居民义诊。免费为居民量血压、看体检报告,并提出就医建议。

她自学心里健康知识,针对周边等地的孤寡老人和失独人员,进行心里疏导、关怀等服务。这些老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无亲人陪伴,平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享受天伦之乐,久而久之,从心理上和生理上多少会出现一些问题。她细心建档,把每一位失独、孤寡老人的信息详细做好记录,只要有空,就会到这些人身边,陪他们谈心,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心理疏导,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上去关心他们。她说:“这些老人在心理上是很孤独的,我是个军人,更是一名医生,现在退休了,能有更多时间去做我想做的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看到他们的笑脸,我自己也感到很充实,很有成就感。”截至目前,她长年跟踪服务相关人员23人。

新冠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到所在社区报名加入志愿者的行列。她告诉社区工作人员:“我退休前是军人,我更是一名党员,我身体很好,这个时候肯定不能少了我。”她从宣传防疫知识,到挨家挨户做登记;从组织居民有序做核酸,到一家一家发放物资。与社区工作者并肩做战,以实际行动践行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初心。

她退休后参与西宁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无偿服务社会科普工作,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需要志愿服务,不用和我商量,直接叫上我就可以!”她不辞辛苦地参与入基层、入社区、入农村医疗保健服务活动达百余场,覆盖人数达万余人,真正地从行动上体现了退休不退色,发挥余热服务社会,并在2021年荣获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9年和2020年,她荣获青海军区第二干休所优秀党员。2022年西宁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专委会专家。

王安国,男,汉族,196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大社会建设委主任委员,现任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老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

他就职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老科协两年以来,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勤勉的敬业精神,积极履职,创新作为,为老科协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赞许,荣获山东省老科协助力企业创新创业先进个人、日照市老科协先进个人等称号。

一是主导建立系统文化理念,引领老科协健康发展。

2019年,东港区老科协换届后,为保证老科协工作健康发展,他带领办公室同志集中学习章程,讨论外地经验,借鉴有关单位制度,结合东港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党委政府的智库、科技推广的平台、服务社会的桥梁、技术合作的纽带、思想交流的家园”的职能定位,确立了“工作到位不越位、服务主动且积极,助力求实加创新、担当奉献愿作为”的工作原则,明确了“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创新创业、助力民生发展、助力文化惠民、助力经略海洋”的工作定位和“开拓、奉献、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建立有灵魂的文化与制度体系,并制定了20多项日常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使老科协工作有灵魂、有方向、有目标、有章法,走上正轨。

二是倾心助力人力资源事业,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根据东港区委和区老科协的安排,把助力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作为其倾心之作,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立了助力服务工作站,每周定期定时进驻服务。

两年来,指导产业园建立了“三堂四会七星北斗”为全市企业赋能机制(三堂:HR大讲堂、政策法规大讲堂、企业管理大讲堂;四会:人才人力招聘会、就业指导会、读书会、鹊桥相亲会;七星北斗:“易+猎、易+评、易+聘、易+包、易+询、易+训、易+薪”服务品牌)。推动产业园“智慧人才网”“城乡就业直通车”的创建和“易得日”灵活用工结算创新平台的建设,获得了省市的创新奖。

帮助招商引资包括上海外服、英格玛、山东中智等7家全国知名企业入驻产业园,提升了日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档次与品质,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荣获第7名。

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精准服务活动,在两年多的疫情形势下,产业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仍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连续两年税收超2.6亿元,服务企业3000多家,服务就业2万余人,得到了山东省老科协朱正昌会长的充分肯定,在全省老科协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产业园荣获山东省老科协创新创业科技项目示范基地。

三是创新构建专业服务平台,提升助力服务质效。

他怀着强烈的时代感、责任感、压力感,与东港区老科协工作团队一道,审时度势,创新建立多个工作平台,使科技人员、老科协会员与企业、单位、学校、园区、社区等直接连线,真正把助力服务做实、做细、做到位,深受欢迎和好评。

组建专家技术顾问团,搭建高层人才直接服务全区中心大局平台。根据东港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行业,从驻地高校、省市驻日照科研院所和各行业高端人才中,筛选聘任了22名专家教授为东港区老科协专家技术顾问,直接为全区的发展把诊号脉,提意见建议、当顾问参谋,发挥其在科技与行业中的领军旗舰地位,为企业牵线招引人才或组织团队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5名教授达成了每季度为全市机关、企业在产业园授课培训的意向,并已实施;博导泰山学者武教授带领博士团队与钢铁配套产业园的3家企业建立了技术攻关联谊,专家顾问团已发挥出其独有的作用。

建立七支专业服务团队,实施专业化、项目化、日常化管理,搭建老科协全面服务平台。从会员中筛选120名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同志,组建了农村振兴、创新创业、文体艺术、教育服务、健康养生、法律咨询、渔业技术等7支服务队,各有队旗、佩戴老科协专业服务徽章,每季度集体公益服务不少于1次,日常有人值班,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预约服务。

市、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延时服务制度,教育服务队顺势而为,与区教育局联络,牵头在新营小学建立了老科协专家延时服务示范基地,设立了老科协专家延时服务艺术、科技、法治等5个工作室,以专业指导老师、辅导学生,山东省关工委和日照市委书记张惠给予高度评价。

四是积极当好参谋助手,推动老科协全面发展。

他工作认真、摆正位置,主动牵头抓执行抓落实,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为落实省、市老科协基层组织建设会议精神,东港区老科协把高质量建立镇街老科协组织列入第一任务,通过他的积极配合争取,以东港区委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老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镇街老科协站室建设规范标准》。

能否引起镇街重视,真正落实到位是关键,他借鉴原有工作经验和疫情时而反复的实际,提出了三个“一对一、面对面”,一镇一主业一特色的求真求实,推进镇街老科学组织建设的具体措施。即:会长与镇街道书记一对一、面对面进行宣传交流,打通思想认识障碍,确立方向和分管同志;分管会长和办公室与各镇街分管同志一对一、面对面研究确定场所、资金、人员、主业特色的具体方案;有关专业委员会与镇街老科协工作站相关业务人员一对一、面对面的探讨交流科技文化等服务的形式、模式。

通过半年多的不断交流沟通和现场指导,各镇街全面建立起了健全的组织体系,并已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他还主导推出老科协以活动强自身增活力的系列举措,基本实现了东港区老科协思想教育学习活动日常化、紧贴大局防控疫情常态化、把握重要节点组织专题活动经常化、实施“六进”“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实效化,各项活动成为常态,深受群众欢迎,实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自身成长三丰收。

王林云,男,汉族,1938年6月出生,民盟,教授、博导,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养猪教研室(后改为家畜繁育教研室)主任。

他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培育猪的新品种,作为首席专家,奋斗12年培育了苏淮猪新品种,2010年—2012年10月,苏淮猪对外推广种母猪11300多头,生产肉猪44.5万头,产值9.57亿元。始终关注我国畜牧业状况,积极建言献策,助力国家养猪业发展。

一是继续主持育成一个新品种猪-苏淮猪。

他作为苏淮猪育种首席专家,从1998年开始培育,至2010年通过国家鉴定验收。苏淮猪由淮阴种猪场、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畜牧兽医总站、淮安市农委等单位共同育成。

苏淮猪是在新淮猪的基础上,通过与大约克猪杂交、选育而成的。其性能比新淮猪有较大的提高。产仔数两者相当,但生长速度加快,肥猪达100千克体重的日龄为197.4天(比新淮猪短30.6天,-13.4%),每头90千克肉猪产瘦肉37.09千克(比新淮猪多4.67千克,+14.4%)。

农民饲养一头苏淮肉猪的收益,可比新淮猪多200元左右。选育12年,国家共投入研究经费760多万元。2010年—2012年10月,苏淮猪对外推广种母猪11300多头,生产肉猪44.5万头,产值9.57亿元(2012年10月价格计算),利润上亿元,显示了种子的力量,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项目同时获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神农奖)二等奖”,王林云为第一完成人。

二是积极从事行业科技咨询、普及推广和校科技督导工作。

2005年后,他多次到淮安市淮阴种猪场、东海县种猪场、常州永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武进县二花脸养猪专业合作社、南通县、海门县等地,指导养猪育种、生产和为农民讲课。

并应邀多次到北京、黑龙江、山东、河南、广西、广东等地,参加科技咨询和新品种审定活动。南京农业大学科研院2003年成立了科研督导组,他为首批成员,并连任至2022年,前后已达20年每年对学校几百项的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人文社科研究基金结题项目、基本科研业务费立项项目等,各种项目的结题报告或验收报告进行评阅,完成评阅意见与等级总表,并撰写项目阅评情况的报告,工作量巨大。

科技督导工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性的意见或建议,充分发挥了老科技工作者在提升校科研工作管理水平中的应有作用,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三是发表专著、建言献策、收获荣誉。

他2005年退休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共50余篇。其中,2015年《畜牧与兽医》第4期上刊发的《关于猪小群体保种的顶层设计》,2017年《中国猪业》第8期上发表的《试论我国和欧美国家种猪育种体系的差异及网式育种》专业论文反响较大。

他主编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书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国地方名猪研究集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2007年,我国猪蓝耳病暴发,他于当年12月写的给国务院总理的“建议信”——《对我国当前猪肉涨价情况的分析和建议》,提出改“生猪流通”为“猪肉流通”,防止猪的烈性传染病(蓝耳病);2008年4月被聘为农业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9月主要执笔起草《推进江苏省生猪生产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向江苏省政府“建言献策”,该文获得省领导批示,被誉为“提出了改变现行生猪饲养与流通格局等重要政策建议,直接助益于国计民生。

2018年8月,他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授予“改革开放40年养猪业终身贡献奖”。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