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协奖】2020年度中国老科协奖—杨献忠、肖方国、吴凤来
杨献忠,男,汉族,1954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曾任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机关党委书记,现任贵州省老科协副会长。
他从2016年任贵州省老科协副会长以来,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成效显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他发挥自己原在贵州省科协长期担任机关党委书记的优势,抓牢贵州省老科协的政治建设,不断提升省老科协的政治站位。积极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撰写党课学习讲稿,并将学习内容刊登在《贵州老科协通讯》等,加大宣传力度,供全省老科协组织和老科技工作者学习。在全国开展的众志成诚抗疫阻击战中,他坚守工作职责,积极主动联系各级老科协,发出抗疫疫情倡议书,并将防疫科普知识通过工作微信群转发供大家学习。
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建言献策。近年来,他积极参与完成中国老科协、省科协下达的调研课题共4项,《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贵州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贵州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调研》《贵州第二届贵州生态黑茶论坛》等调研涉及扶贫攻坚、企业技术创新等领域。他通过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展实地调研,深入农业园区、深入企业、深入基层老科协,组织和参加各类调研座谈会10余次,在扶贫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老科协组织的积极作用等方面提出切实合理的调研建议,为省、市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服务基层,服务扶贫,服务企业。他积极配合省老科协班程农会长,积极对接省科协、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局、省科技厅、团省委等单位,依靠自己和省老科协队伍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一方面积极争取专项经费和课题经费的支持,维持老科协系统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把握资金使用,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几年来,参与组织贵州省作家协会对40余位贵州科学家进行百余次深入采访,寒冬时节,亲自陪同作家到企业采访90多岁的航空专家。他和编辑团队共同努力编辑出版《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一、二卷,已启动第三卷的前期工作。
几年来,先后组织和参与农业科技培训,助力乡村振兴、企业智能化技术与数字化管理高级研修班、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各类大中型科普活动10余次。主持编辑出版贵州省老科协刊物20余期,发行1000余份。他先后在中国老科协网络公众号、贵州省科协网站以及相关刊物发表文章10余篇,代表贵州省老科协积极发声,扩大宣传作用。他以身作则,为推进老科协服务基层、服务扶贫、服务企业作出积极贡献。
努力工作,积极组织,狠抓落实。承接西部省区市第十次协作网会议,中国老科协企业技术创新专委会工作会议、会议组织、现场考察、会务服务等工作任务完成较好,得到中国老科协及各省区市老科协的一致好评。承接中国老科协“三农专委会”在贵州开展的《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农村调研和论证会,协助中国老科协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落脚于乡村一级,开展点对点的精准扶贫。
认真参与组织完成中国老科协年度表彰奖励的推荐申报,并在此基础上,参与组织制定省内表彰奖励条例,组织开展省级老科协年度表彰奖励。积极参与组织贵州省老科技工作者职称评定工作。经严格的申报评审,近50人获通过。组织全省老科协系统开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书画摄影展”、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座谈会、2019年老科技工作者“欢庆70年,奉献新时代”欢乐庆、老科技工作者日等大型活动。每年春节前夕,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社区居民卫生健康知识讲座等。
当好参谋,任劳任怨,积极工作。一是提出开展对全省基层老科协组织现状调查,摸清底数。2016年8月,他上任后,就向主要领导提出开展对全省基层老科协组织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查,摸清底数,以利于今后更好开展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成立调研小组,历时两个月,走遍全省市州及部分县级老科协,基本摸清了全省老科协目前现状,特别是在组织建设、老科技工作者队伍、工作开展以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撰写出调研报告,并报省科协,得到主要领导的肯定,也为今后更好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提出加强老科技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素质的建议,努力提升老科协基层干部素质。参与开展老科协干部培训工作,举办培训班,邀请省科协领导及专家授课,带队到四川等地老科协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三是提出改变会议方式互相取长补短的建议,把会议开到基层。自2017年以来,每年的理事会及工作会议都放在市州老科协召开,会上改变一人讲到底的模式,采取交流工作、介绍经验、参观学习等形式,达到更好效果。四是努力加强全省老科协组织建设。提出通过调研走访,协调市州组织部门,强化内部管理,以及大力宣传老科协组织的作用等方式,帮助贵阳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遵义市、黔西南州、黔南州老科协加强组织建设。五是承担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目标管理、新闻稿件、各类会议资料等大量的文字撰写工作以及各种统计资料汇总等工作。
肖方国,男,汉族,1958年3月出生,曾任重庆市大足区农技推广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副高)、区粮油高产创建首席专家,现任重庆市大足区老科协理事兼农业专委会主任。
自1981年1月参加工作至今,从事农业技术推广40年。2012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他在大足区粮油生产技术上和农民心中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大足的“袁隆平”。退休后不忘初心,带领老科协农业专委会全体成员发挥自身专长优势,仍然奋战在科学普及、科技扶贫、抗“疫”复产第一线。
研发、推广、运用新技术,服务“三农”。2013年他开始研究试验水稻、油菜直播技术,到2017年基本成熟,2018年推广,2019年达2万亩,亩增稻谷50至100公斤,平均增产10%;亩增油菜籽40公斤以上,平均增产20%以上。同时解决了水稻、油菜轮作茬口重叠难题。他退休两年来,仍然坚持农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而且到现场解决难题,对全区40余家种粮大户,在每个生产环节中都到现场手把手免费教。他受兴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聘请担任技术指导工作。该社流转耕地3000余亩,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2019年示范水稻直播550亩,平均650公斤/亩、油菜直播321亩,平均亩产油菜籽195公斤,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020年全部采用水稻、油菜直播进行生产。根据乡村发展战略要求,2018年大足区在拾万镇建立了一片200多亩的五彩田,两年来其播种、移栽、病虫害防治都由他负责技术指导。为重庆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一道风光。他根据市级贫困村的特点和区委区府的安排对全区以发展花椒、特色粮油产业为重点的9个市级贫困村进行了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抗“疫”不忘农业生产,急农民之所急。今年春节,他因患Ⅱ期膜性肾病住院,出院不久就遇上新冠肺炎爆发。在全民封闭式管理期间,许多农民纷纷电话咨询他怎么办时,他一是用手机按照重庆市水稻、玉米推荐品种指导农民选购良种;二是联系动员农资经营商送货上门;三是用自己的车子为农户和种粮大户免费送货10余次,共送水稻育秧软盘5万余张,种子3吨多;四是在区科协的安排下,于3月13日和24日分别向全区农技人员210余名、种粮大户和农民300余名进行线上技术培训;五是亲自到田园进行技术指导50余户,推动了春耕生产。
2018年度获重庆市大足区老科协先进个人表彰,2019年度获重庆市老科协先进个人表彰。
吴凤来,男,汉族,1941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级高工。曾任华北电力设计院副总工程师,退休后继续被聘为副总工程师。
他曾主管三河电厂二期工程设计,荣获 2006 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完成国内首个自主设计的烟塔合一设计工程,被评为 2008 年度中国电力顾问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曾分工主管电气、热控专业的部分科研、标准化、业务建设等技术专题的审查把控工作,参与院主编的风力发电场电气设计技术导则(该导则被评为集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光伏发电专题研究的评审;曾负责《电气设计技术》杂志的审稿、编辑和主编工作。
2013年6月,他应聘至院德胜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从事工程设计监理及设计咨询工作,担任多个项目的技术顾问。其中东胜电厂的评价报告被评为 2016 年度电力咨询成果二等奖。退休后近十几年,曾担任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等公司的咨询专家,从事火力发电厂可研、初步设计审查工作,完成了青海、新疆、四川、贵州、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山西、河南等地多项工程的设计评审,曾参加中咨公司组织的陕西榆林电厂、包头西 500kV 变电站等项目后评价工作。
活到老,学到老,坚持不懈,热爱事业,努力为电力设计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勇于创新,善于总结,在工作中积极了解新设备,采用新技术。90 年代国外电气设备更新换代,他曾积极参与电力部 GGD、GCD 新型低压开关柜的研制,完成了替代仿苏的 BSL 等低压开关屏的系列产品;他还与电力部常州电力机械厂共同完成了国内自主开发的电力变压器充氮灭火装置,得到了电力规划院及电力部的奖励(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多次被聘为培训讲师,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培训注册电气工程师。
今年疫情严重,居家上班的日子,除了完成评审某风电图纸及评审某 1000MW 机组的施工图外,他还参加德胜公司承揽的巴基斯坦瓜达尔和孟加拉等项目的咨询,其中瓜达尔项目的可研及初设已将他的建议方案明确为推荐方案。
在平常工作中他从来不以老自居,不骄不躁,平宜近人,对于工作中的不足或缺欠,总是毫不保留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诚心希望公司形成不断进取的团队精神,遇到年轻人不理解的问题,总是能耐心的讲解,力求讲解出关键要点和基本原理,努力以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程经验为电力设计行业传帮带。他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严格要求,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创新,积极进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