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协奖】2020年度中国老科协奖—李秀文、杨士莪、杨应明
李秀文,女,汉族,195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曾任内蒙古兴安盟人大工委副主任,现任内蒙古兴安盟老科协党支部书记、副会长。
她十七岁参加工作,十九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二十二岁被任命为总后军马场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以来,历任兴安盟工会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内蒙古阿尔山工人疗养院党委书记。被授予自治区劳动模范,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工会干部”、“全国三·八红旗手”。
2013年,她从兴安盟人大工委副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任盟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在她的率领下,盟老科协以活动为载体,推进科普宣传服务进千家万户。在《兴安日报》开设专栏,组织“我爱科学”、“我爱祖国的蓝天”、“风电与我”主题征文,开展专家义诊送药,举办校园科技活动月,开展专家支教活动,编撰出版了老科协文集《收获》等。同时,以培训为依托,推进实用科技进基层、到一线。举办各类专项培训60余期,专题讲座50余场,受教育群众近10万人次。积极参与扶贫攻坚,所帮扶的欣龙村,在2019年底已成功脱贫。
她到盟老科协上任后,立即从组织建设抓起,到没有建会的旗县市和盟直各大单位,一个一个地走访,多次和单位领导商谈,宣传老科技工作者所起的巨大作用,不厌其烦地讲道理、做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实现了老科协组织的全覆盖目标。
她近几年身体一直不好,病痛接连不断。先后四次做了肿瘤手术,2017年在工作途中被撞成腰椎二度滑脱。病魔、伤痛没有压垮她,并始终工作奉献在老科协岗位上。期间她笔耕不辍,出版近20万字著作《文心集》,有10多篇科普文稿及感悟在报刊上发表。
为了推动老科协工作的开展,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找有关领导汇报,一回又一回地找有关部门协商和沟通。她有耐力,有韧性,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只要政策允许,事不办成决不罢休。大家说,她眼里没困难,敢于、善于挑战不可能。她手术后刚刚出院,忍着伤痛深入中旗,到村屯、进羊舍。总结调研老科协抓秸秆发酵发展养羊示范点。深入扎旗老科协五道河子村优质水稻示范点,检查“小科技示范园”和老科协工作站点,经常疼的她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说不出话来,仍然坚持去基层,指导服务。她就是这样把党的事业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她把夕阳之光,全部抛撒在老科协的事业上。
盟老科协的工作得到盟委行署的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盟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先进集体,2019年受到内蒙古党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表彰为全区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被内蒙古老科协评为全区老科协工作先进集体。她被评为“老科协工作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杨士莪,男,汉族,1931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现任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船舶组专家、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曾荣获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国防科工委的先进科技工作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兼任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船舶组组长、国家教委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他是享誉国内外的水声工程学专家,是我国水声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水声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倡导水声物理、水声换能与水声设备的结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完整配套的水声工程专业。他在国内最早开展并领导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用于不同目的的水声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他是我国水下噪声学研究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先进行了低噪声水洞的设计、建造与测量方法研究。提出探雷声纳目标识别的新途径。他积极推动和领导我国多次大型水声海上考察,获取大批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水声传播方面的宝贵资料。他领导矢量传感器在国内的研制,借助地声手段对水中目标进行探测研究。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水下噪声学》《水声传播原理》《Theory of Underwater Sound Propagation》《声学原理概要》,合著《声学原理》。
他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的研制,领导研制并完成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作为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了中国历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从中获取大批宝贵的资料,开创了中国独立深海水声考察的先例。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开拓者,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降噪和测量方法,领导了探雷声纳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出了目标识别的新途径等。
退休后,他多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担任导师培养多名博士生、硕士生,仍然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水声科学研究辛勤地耕耘着、奉献着,2019年获评“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
杨应明,男,汉族,1940年8月出生,1960年8月参加工作,1965年8月入党,高级农艺师。曾任甘肃临泽县政协副主席,2009年9月担任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老科协会长、张掖市老科协理事。
一把剪刀不离手,献身全县林果业。从在县农林局当技术员开始,他就立志为全县林果产业献身。退休已经20年,他依然不忘初心,把指导农民发展林果产业致富作为毕生追求。他常年一把剪刀不离手,冬天冒严寒、夏天顶炎热,奔波在全县林果生产第一线,先后深入全县7镇75个果园,对近万户果农进行现场指导,帮助果农掌握林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他还将自己培育的5个果树新品种2318枝接穗向果农免费赠发,并现场示范嫁接果树接穗,受到果农的一致赞誉。
农业科普是主角,技术培训显担纲。他常年担纲县农业科普和林果业培训的主角,2008年县里将他与其他专家长期积累的果树病虫害防治、苗木嫁接、果树修剪、田间管理等技术实践整理印制成《临泽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林果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宣传资料手册》,免费发放近万册用作培训。2011年由他主讲的“红枣食心虫综合防治技术”在临泽电视台《科普园地》栏目播出92场次。2010年-2017年,他连续组织园艺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的老科协会员深入农村开展果树病虫害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现场宣讲培训2000多人(次)。2019年,年届八旬的他还深入倪家营等3镇6村果园和城区颐和绿苑开展林木病虫害防治暨果树苗木修剪嫁接示范培训活动。
建言献策发余热,产业进步常护航。早在2009年,他在临泽县大沙河治理工程中提出的移土栽培等3条建议全部被县政府采纳,在大沙河治理中取得明显效益。2011年以来他针对临泽县特色农产品“临泽小枣”食心虫防治问题和,全县玉米制种科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上连续多年筹措专项投资,采取多项措施,将红枣食心虫的虫株率由42%降低到4.1%,加强了玉米制种业的品质和品牌管理,切实起到为地方农业特色产业保驾护航的作用。
多年耕耘做奉献,无悔人生“夕阳红”。担任县老科协会长以来,他认真履行职责,在抓好科技扶贫、科普文化宣传等活动的同时,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学科技、育新人”等活动。临泽县老科协的经验曾被甘肃省老科协在全省推广,他还曾出席全国老科协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先后3次受到甘肃省精神文明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表彰,多次被临泽县评为“老有所为模范”,2017年被省老科协授予2013—2017年度全省老科技工作者奉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