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表彰奖励

岁月为笔,续写华章——老科技工作者张玉奎

发布时间:2025-10-27 点击量:238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重视老科技工作者。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老科协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亲切勉励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这些殷殷嘱托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年人的深情关怀、对老龄工作的深深期许,让广大老年人和老龄事业工作者倍感温暖、信心倍增。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老科技工作者代表们,特邀他们提笔抒怀,畅谈感受体会,展现银发风采。

张玉奎,男,汉族,1942年9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返聘人员。

岁月为笔,续写华章

张玉奎

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是对老科技工作者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巨大鼓励,也让我深切感受到,我们所做的努力是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展现新时代中国老年人的精神风貌。这极大地提升了全社会对我们老年群体价值的认可。我体会到,在中国发展的宏伟征程中,每一位公民,包括我们广大老年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我看到身边许多退休的专家、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同仁,大家都将毕生所学、所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份奉献,并非源于任何功利性的目的,而是发自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这正是“奉献不言老”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在我们银龄志愿者身上,闪耀着一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们不畏惧新知识、新技术的挑战,始终保持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昂扬状态。我们几十年的风雨人生经历,犹如一盏明灯,希望能为年轻一代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这是一种“传帮带”的精神,更是一种宝贵精神的传承与接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也获得了强烈的社会认同感和精神满足感,让我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够继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让我深感自己依然是能够发光发热的宝贵财富。

自2012年以来,我始终坚守在科研一线,密切关注着科技前沿的动态,主要开展蛋白质组学定性定量及相互作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同时指导我的团队在单细胞蛋白质组学、空间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新方法领域持续开展研究。

我始终将科普宣传置于重要位置,投身各类科普实践,致力于让科学知识更易理解、更贴近大众。作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科普报告团”成员之一,我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科普讲台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通过学术报告与媒体访谈等,推动国产仪器与技术的社会认知、学科交叉与生命科学普及以及阐释科学家精神的代际传承,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在科学研究的同时,我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培养的博士,在我国分析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以及仪器产业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方面,通过主题讲座、学术报告及期刊平台等多种形式,系统传承了以卢佩章院士为代表的科学家的宝贵精神,强调严谨治学、家国情怀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始终把关心年轻人的成长视为己任。在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新职工入所培训会上,我做了《浅谈科学研究选题》的主题报告。结合我自身的科研实践经历,与大家分享了如何在学科交叉前沿发现问题、如何开展系统性研究的心得与思考,并强调了与导师、同事加强交流、协同攻坚的重要性。我鼓励青年科研人员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张玉奎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作主题报告

 

我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我长期的科研实践与感悟,我认为在科技领域我们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基础研究,这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让科研的果实能够实实在在地惠及民生,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同时,我认为应当为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为他们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空间。我们需要提供更加稳定的资金支持,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科学研究,敢于“坐冷板凳”,潜心探索,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科技工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 欢迎关注中国老科协微信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zglkx20151020